对话张发明教授:粪菌移植的新时代
2016-05-09
肠道菌群研究近年来在《自然》、《科学》和《细胞》等顶级杂志期刊中已达到霸刊效果,而粪菌移植技术也已开展的如火如荼,目前,很多医师已经了解了肠道菌群的神奇之处,却对粪菌移植技术一

五月。秦淮河畔,金陵古都。一场涌动着创新与活力,集中了前沿与实用的第3届中国整合肠病学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小编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与大家分享一下会场内外的精彩瞬间以及会前与张发明教授的对话。

会场外的风景,美如画。

会场内,座无虚席。

大咖云集!

依次为西京医院樊代明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季国忠教授、南京医科大学校长沈洪兵教授、美国Albany Medical Center Zhu Xinjin Cindy

依次为西京医院副院长吴开春教授、中科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金锋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Sunny H Wong以及纽约大学Langone Medical center Lea Ann Chen

他们分别介绍了在各自领域对粪菌移植的研究与经验。

肠道菌群研究近年来在《自然》、《科学》和《细胞》等顶级杂志期刊中已达到霸刊效果,而粪菌移植技术也已开展的如火如荼,目前,很多医师已经了解了肠道菌群的神奇之处,却对粪菌移植技术一知半解,对此,南京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张发明教授及其团队有何独特经验呢?我们在会前专门采访了张发明教授,现将精髓分享给大家。

张发明教授

从“肠病与粪菌移植”到“整合肠病学”

医学界:张教授您好,咱们举办的既往两期会议,采用的关键词是“肠病与粪菌移植”,而此次会议,却采用了大家相对陌生的“整合肠病学”一词,请问张教授,这有什么深意呢?

张教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对肠道菌群及其相关疾病的认识愈来愈深刻,过去我们常常强调单纯的“肠病”或孤立的“粪菌移植”技术,而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肠道菌群不仅仅对肠道有影响,还和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肿瘤甚至心理疾病等密切相关。那么以往狭隘的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逐步外延化,符合前瞻性发展,这是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来考虑的。

同时这也是对樊代明院士提出的“整合医学”这一概念的良好实践,为推动大众对整合医学的认识和认可尽一份力。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对医学模式及认识的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后,决定应用“整合肠病学”这一概念。

医学界:您认为此次会议有哪些亮点呢?

张教授:这次会议的亮点也就是我们会议的主题——前沿创新与交叉科学!在本次会议上,我们探讨的内容都是指南上没有的,我们讨论的是肠病与粪菌移植未来的发展,我们邀请了国内以及香港、美国的专家共同探讨。我觉得,我们有这个责任去开辟粪菌移植新的道路。另一方面,肠道菌群使得消化系统与肿瘤、心理学、神经病理学等都有交叉,交叉学科也是我们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

粪菌移植在我国普及的状况

医学界:我国临床医师对粪菌移植技术的认可程度及掌握程度如何?

张教授:近年来,我国医师对粪菌移植技术的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高度怀疑→勉强相信→逐渐信赖。最初我们应用此技术时,面对的是很大一部分医师的强烈指责,甚至有人曾说我是“疯子”。但是医师是实用主义者,随着其确切的临床疗效摆在眼前及国际上对肠道菌群研究的快速大幅推进,大家对肠道菌群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也成为促使我们进步的一大推力。目前我国已应用粪菌移植技术治疗了1000多例患者,其中65%由我们团队完成。我们也期望能使其更加标准化并将我们的治疗经验及研究结果加以传播,使更多的医生掌握这项技术同时推进其发展。

粪菌移植能否独当一面

医学界:临床医师往往很关心益生菌在幽门螺杆菌根除过程中及治疗便秘方面的作用如何,您可否稍作解答?

张教授: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是要应用抗生素的,这确实会对肠道菌群造成一定影响,且我国存在过度的治疗幽门螺杆菌的问题如PPI及抗生素应用的时间过长或次数过多等。可以肯定,益生菌对这些疾病是有一定的益处,但只是起到一个辅助作用,不能单独扛起治疗疾病的重任。

医学界:那么粪菌移植是否可以承担起治疗疾病的重任,还是仅仅和益生菌一样,处于一个辅助地位?

张教授:粪菌移植和益生菌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更复杂的细菌多样性,因此也具有更强的效果。我们认为肠道菌群相关性疾病在传统方法治疗效果欠佳时,粪菌移植是可以挑起重担的。例如在常规方法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无效时,粪菌移植对其治愈率为94%-98%,我知道其如此力挽狂澜的作用令人难以置信,但事实确实如此。

粪菌移植的体系及研究进展

医学界:前几天,同道们纷纷在咱们医学界消化频道的平台上投票,都渴望了解粪菌移植的体系及其新的进展,您可以详细介绍一下吗?

张教授:我始终认为粪菌移植是一个体系,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如果仅仅把它视为一种孤立的技术,那它的治疗对象的筛选、监管及疗效的维持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问题。要使这个技术的价值最大化,就应该将其体系化,以便获得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医学界:那在这个体系中,除了粪菌移植技术外,还包括其他什么呢?

张教授:比如,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粪便来源,应该创建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室条件,如何科学、人性的分离肠道菌群,如何消除操作者和患者内心可能存在的排斥,质量可靠、可控。顺便提一下,粪菌移植,难道把粪菌移植入患者体内就是完成了吗?绝非如此,例如,我们会把处理过的捐赠者所捐献的粪便保存2年。这样,如果接受粪便移植的患者将来发生某些疾病,我们可判断是粪便来源问题,还是其他原因。

医学界:关于移植的菌群可能致病的问题,我想我们可参考下输血,因存在“窗口期”问题,可能某些供血者携带病原却未能被检测出,那麽咱们粪菌移植中是不是也存在这种问题。

张教授:当然“窗口期”的问题是我们在知情同意书中必须要介绍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避开窗口期,比如,我们增加对粪便捐献者身体状况检查的频率或固定一部分优秀的粪便捐献者,这是可控的。但咱们血库的供血来源不定,极其混杂,质量可控性差。

粪菌移植的适应症

医学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了肠道菌群越来越多的功能,那麽粪菌移植的适应症是不是也随之扩展了呢?

张教授:在适应症方面,全世界最公认的适应症是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第三次复发。但是,全世界,包括美国在内,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它的适应症。我认为现在国内很多患者甚至一部分医师对粪菌移植的适应症都存在一定误解,好像美国只批准了它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第三次复发,就不能用它来治疗其他疾病似的。所以这次会议,我们也邀请了美国的专家前来,向我们大家展示下美国的粪菌移植具体是什么状况。当然,在美国找粪菌来源或申请粪菌移植治疗,程序非常严格,这点上我们是应该向其学习的。

从我们团队的治疗经验及研究结果来看,至少我们为粪菌移植治疗复杂的炎症性肠病提供了依据,对此我们是很欣慰的。同时,我们还在做多中心的研究,希望能尽快给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也令粪菌移植更加的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

粪菌移植在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

医学界:再过几天,5月19号,就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了,您可不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您们团队在粪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有哪些新的进展,是否有效,具体该如何操作?

张教授:首先,我是希望世界炎症性肠病日时,就诊的患者能越来越少。在钻研这方面知识后,来就诊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之多,真的给我的认知带来一定冲击。为此,我也编写了一本书《谁来拯救我们的肠道》,将在这个月中下旬与大家见面。

粪菌移植在治疗炎症性肠病方面是有效的,这是由它的原理决定的。但有些医师尝试后,可能得到的是一个无效的结果,那很有可能是方法不恰当导致的。例如,有些实验中心得出了粪菌移植可能导致剧烈呕吐,但我操作了近700例患者,并未出现此现象。他们有些人是选择经鼻空肠营养管途径行粪菌移植,患者眼睁睁的看着粪便流入自己体内,心里确实难以接受。我们对此进行充分考虑,经结肠途径给药(TET),就很好的消除了患者这样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希望大家能把技术做的更加的标准化、人性化。

来源: 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