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 | 第四期,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
2018-05-11
本期演讲嘉宾:赵立平,魏泓,蔡军,辛凤姣,刘洋彧,杨瑞馥,Adrienne Grierson。

2018年5月11日,中国肠道大会开幕前夜,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举办的第四期“肠 道”演讲在国家会议中心如期举行。肠道菌群相关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以及一位曾受益于菌群移植的患者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演讲。

2017年中国的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达3亿,但控制率仅为9.7%。并且,新增高血压人群主要为中青年,警示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高血压中心主任蔡军教授介绍了高血压中的肠道菌群相关研究:高血压患者及高血压前期的肠道菌群多样性、肠型、功能均发生显著变化,而通过饮食、益生菌、粪菌移植等手段调节菌群,可能在未来的高血压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及美国罗格斯大学的赵立平教授在演讲中分享了其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最新重磅研究成果。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高膳食纤维饮食干预后,糖尿病症状得到了更有效且更快速的缓解。更有趣的是,高膳食纤维饮食富集了15株细菌,这些细菌构成的功能群在缓解糖尿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赵立平教授的研究为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来自于英国的Adrienne Grierson分享了自己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内容。Adrienne Grierson从出生开始,一直对某些食品过敏,在翻阅各类文献后,她联系南京医科大学张发明教授等专家,帮助她进行粪菌移植,改善了肠道菌群结构。同时,她也通过自己的宣传,帮助了更多人完成菌群移植并改善了健康状况。

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刘洋彧从本科到博士期间均为物理学专业,但在开启了独立研究生涯后,将关注点转向了肠道菌群。刘洋彧教授从微生态疗法现存的一些局限开始,讨论了应该如何从菌群生态网络的角度去研究及改进微生态疗法。并深入介绍了一个常被忽视的菌群概念——功能冗余性,为肠道菌群的稳态及调节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带着“无菌动物成就您的菌群研究”的理念,来自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的魏泓教授从原理、技术、研究历史、重要性、相关成果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们展示了无菌动物研究在研究菌群与疾病的因果关联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其在陆军军医大学建立的无菌动物平台,分享了其课题组利用平台与其他多个高校及研究机构进行合作所获得的诸多重磅成果。魏泓教授呼吁,我国需要建立综合性的大型无菌动物平台,以推动对重大疾病菌群病因的认识,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重大疾病研究及预防诊断治疗方法及产品的研发。

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的辛凤娇研究员曾经的研究领域是结构生物学。辛凤娇研究员将微生物中的各种用于降解膳食物质的酶比作微生物的“牙齿”,并从一个结构生物学家的角度介绍了微生物的“牙齿”在营养消化吸收中的重要性。

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已是菌群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传统的培养法仍有去不可替代的优势。若需要在菌株水平研究微生物,培养法是必需的。来自军事医学研究院的杨瑞馥教授分享了微生物培养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介绍了一个新兴的领域——“培养组学”。通过基于培养组学的方法,可以帮助研发与评价活菌药物、合成粪菌等微生态疗法,这也是微生物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