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2019榜单-中国肠道菌群研究十大成果
热心肠小伙伴们 2020-01-03
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科院动物所等机构研究成果入选。

2019 年,全球肠道领域研究继续高歌猛进,取得了颇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这一年《热心肠日报》 解读的 2700 多篇肠道及其相关领域的 SCI 论文中,影响因子超过 15 分的有 900 多篇,来自 CellNatureScience 的文章 160 篇,来自 NEJMLancetJAMA 的文章约 100 篇。

我们向所有取得突破的科学家表示祝贺,并坚信在 2020 年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肠道科学领域的持续高产。

为了对 2019 年做一个阶段性的回顾,我们对日报中收录的 2019 年发表的肠道领域研究论文和综述论文,进行了多维度的加权评分,在充分考虑杂志影响力、日报阅读数、转发和讨论数等客观数据的基础上,形成了 2019 年《热心肠日报》的 5 个年度榜单:

2019 年度榜单参评的文章共有 2350 篇,来自 107 个国家(地区)的 2563 个研究团队(以通讯作者数量计), 发表在 395 种不同的期刊上,累计影响因子达到了 34532.2。据不完全统计(仅包括访问热心肠网站),《热心肠日报》的读者累计访问了这些文章超过 255 万次。

本榜单仅代表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基于自身数据所做的优选,可能存在主观因素干扰等不足,仅供参考。欢迎在文末留言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

本篇发布“中国肠道菌群研究十大成果”。

【入选评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缺少有效治疗手段,临床干预以疾病控制和减少并发症为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姜长涛研究员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庞艳莉副研究员与团队在 Nature Medicine 发表的这项研究,填补了 PCOS 发病机制方面的空白,阐述了肠道菌群-胆汁酸-免疫轴在 PCOS 发病中的作用,为这一复杂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视角。

【入选评语】除了共生细菌,肠道微生物组中还存在大量的“暗物质”,比如病毒和噬菌体,对于这些微生物在宿主健康中的作用和功能,人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Nature Immunology 发表的这项由中国科技大学周荣斌教授、江维教授和朱书教授三个课题组合作的研究,细致地解析了肠道内的共生病毒调控宿主肠道免疫稳态的分子机制,强调了病毒组在肠道炎症等疾病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入选评语】高分辨率的人类肠道宏基因组分析,需要更多高质量的肠道微生物参考基因组。华大基因肖亮博士、贾慧珏博士和李俊桦博士与团队,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发表的大手笔研究,通过培养组学+全基因组测序,解析出 1520 个高质量的肠道单菌基因组草图,极大补充了现有的人肠道细菌参考基因组,同时也加深了对肠道细菌功能和特点的了解,为肠道菌群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入选评语】运动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对所有患者都同样有效,甚至会让一些患者的血糖指标变得更糟。原因何在?香港大学徐爱民教授等人与团队在 Cell Metabolism 发表的这项基于中国人的临床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表明菌群及其代谢功能特征可影响运动对前驱糖尿病的改善效果。这一发现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也说明通过菌群干预或能增强运动的健康益处。

【入选评语】膳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对健康的影响,是近年来颇具争议的研究课题。为了弄清不同膳食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对我国健康成年人健康的影响,青岛大学李铎教授和团队主导开展了 ODMDC 临床试验。在 Gut 上发表的这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高脂饮食会改变受试者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提示这种饮食模式可能会对我国居民带来长期健康隐患,这些发现将为我国营养政策提供有力参考。


【入选评语】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策略,但目前临床上仍缺少癌前阶段(结直肠腺瘤)的无创诊断标志物,阻碍了对结直肠癌前病变筛查的推广。Gut 发表的这项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梁巧仪教授和于君教授与团队的研究,鉴定出可用于结直肠腺瘤无创诊断的粪菌基因标志物,并对比了不同检测方法的效果,为结直肠癌前阶段的无创筛查提供了新方法,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结直肠癌无创诊断的准确性。

【入选评语】人参是中药材,其提取物被报道有抗肥胖的作用,但是机制并不清楚。中科院动物所金万洙研究员和延边大学李东浩教授与团队在 Gut 发表的这项研究,阐释了这一现象背后的肠道菌群机制,鉴定出人参提取物抗肥胖的关键肠菌和代谢物,同时也揭示出菌群-长链脂肪酸-褐色脂肪轴在宿主能量代谢方面的关键作用。这些发现为研发新型抗肥胖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入选评语】肠道菌群的信号分子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与肠外器官的远距离交流,但其中的生物学和分子机制仍待揭示。Cell Research 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志华研究员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魏泓教授与团队的研究,表明宿主与菌群共同作用产生的肠道菌群信号,可被胰岛细胞直接感知,从而调控胰岛素分泌,并揭示了其中的分子通路机制,是研究宿主-菌群互作的又一范例。

【入选评语】具核梭杆菌是“臭名昭著”的促结直肠癌细菌,武汉大学张先正教授与团队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发表的这项研究,巧妙的构建了由具核梭杆菌特异性噬菌体“制导”的纳米药物,不仅能实现肿瘤靶向性给药,还能清除具核梭杆菌,并促进菌群产生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代谢产物丁酸,可谓一石三鸟。在弄清菌群致病机制的基础上,用靶向特定致病共生菌的噬菌体来治疗疾病,可行!

【入选评语】自闭症有较大的遗传因素,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免疫因素也参与疾病的发生。南京医科大学刘星吟团队在 Cell Host and Microbe 发表的这项研究,以果蝇为模式生物,阐释了这三种因素在自闭症发病中的互作关系和机制。他们发现自闭症相关的 KDM5 基因突变,可通过先天免疫途径影响肠道屏障和菌群组成,经肠脑轴引起社会行为异常。这些发现从多因素互作的角度,为自闭症的发病机理带来了新启示。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