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微生物组成热点,媒体报道或存炒作
617、Jessica 2021-09-25
在报道研究进展的时候,一定要本着科学、准确的精神与态度。

编者按:

随着微生物组科学发展,公众媒体和平台上出现“肠道健康”、“肠道菌群”、“微生物组”等词语的频率越来越高。那么这些报道主要关注了微生物组的哪些方面?报道是否准确呢?

今天,我们特别关注公众媒体口中的“微生物组”,特别解读发表在 BMJ open 杂志上的研究。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的产业人士和诸位读者带来一些启发与帮助。

     
公众媒体报道的微生物组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组被广泛研究,一些重要发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众媒体对微生物组的报道日益增多,人们对此的关注度也随之增加。现在,我们可以在各大网站、平台上看到各种与微生物组相关的报道,并频频接触到“微生物组”、“肠道菌群”、“益生菌”等词汇。

那么,这些关于微生物组的文章都会关注微生物组的哪些方面呢?是正面导向的还是负面导向的呢?最受关注的微生物组干预措施是什么?报道最多的健康益处又是什么呢?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了解公众媒体是如何描述、报道微生物组的,来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对美国、加拿大、英国的公众媒体所发布的文章进行了分析,并在近期于 BMJ open 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文章1

首先,研究人员利用 FACTIVA 数据库(全球最大和历史最久的新闻及公司数据库,收录了全球近 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资源),对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10 月 11 日(收集日)期间发布的文章进行了初步的收集。

纳入的文章要求至少包含以下搜索词中的一个:“微生物组(microbiome/microbiota)”、“肠道健康(gut health)”,“健康肠道(healthy gut)”、“不健康肠道(unhealthy gut)”、“肠道细菌(gut bacteria)”、“益生菌(probiotic)”或“益生菌制剂(probiotics)”。

接着研究人员对符合上述标准的 1395 篇文章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要求文章至少满足以下筛选条件中的一条:

(1)这篇文章声称与肠道健康(肠道细菌)、益生菌或微生物组相关。

(2)这篇文章提供了个人如何获得于肠道健康(肠道细菌)、益生菌或微生物组相关的信息(可以采取的行动)。

(3)这篇文章声称与肠道健康(肠道细菌)、益生菌或微生物组相关的益处或研究可能未被证实/无效/夸大。

在剔除不满足上述要求的文章和重复文章后,最终有 830 篇文章纳入最终的分析。

图1.微生物组的益处、批评、关注婴儿/儿童等类型的文章占比。

     
微生物组存在炒作?

尽管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每天都在更新,甚至好坏不一,互相矛盾,但是大部分公众媒体发布的文章,更倾向于在非具体研究背景下讨论微生物组(n=650, 78.3%),而非关注具体研究。

不仅如此,超过 90%的文章(n=779,93.8%)都在讨论与微生物组或服用益生菌相关的健康益处,只有不到 19%的文章在文中提出了批评观点,指出当前的微生物组科学或应用可能是未经证实的、不确定的、无效的、夸大的或需要更多的研究。

不过,考虑到公众对微生物组与健康关系的强烈兴趣,以及正在进行的大量研究,大部分文章都在介绍微生物组或益生菌的健康益处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必须要承认的是,尽管有大量有希望的研究,但是目前仅有很少的微生物组疗法被用于临床。在活体生物药(LBP)领域,至今为止进展最快的 LBP 候选药物也只是刚刚完成了 3 期临床试验。

因此,这些数据表明,大众媒体存在炒作微生物组的嫌疑。报道微生物组的进展,宣传微生物组的益处,确实有助于引起大众的关注。但是,正如这句“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机制难寻,肠道菌群”的调侃,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过度报道微生物组的健康益处,反而可能会“捧杀”微生物组科学。

图2. 与微生物组相关的健康主题。

     
涉及135种疾病

研究表明,微生物组与多种疾病相关。而这项调查分析表明,纳入的文章涉及了 135 种不同的健康状况/疾病,包括消化问题、肥胖、癌症、过敏、皮肤健康、糖尿病、哮喘、肠易激综合征以及一系列精神健康问题。

关注度最高的三大健康问题是:一般健康(General health)、消化问题(General digestive/GI issues)和免疫相关(Immune system related)问题。

其中,“一般健康”指的是以下情况:例如,某些食物“比其他食物更有利于肠道健康”,某些食物“可维持肠道菌群的健康平衡”,某种维生素产品“可促进肠道健康”,或者有益的健康作息计划可“依据一个人的肠道微生物组而定”。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为微生物-肠-脑轴提供了坚实的证据,但是聚焦精神健康的文章比例仍然相对较低。焦虑(n=24, 3.3%)、阿尔茨海默症(n=15, 2.0%)、帕金森症(n=14, 1.9%)、自闭症(n=12, 1.6%)和痴呆(n=8, 1.1%)等健康主题的比例都不足4%。

不过考虑到该研究纳入的文章是 2018 年~2019 年期间发表的,因此,与精神疾病相关的文章比例可能被低估了。

值得注意的是,艰难梭菌感染作为少数几种具有充分证据可被微生物组疗法治疗的疾病(尤其是粪菌移植),却只有少数文章(3.5%)讨论了这一健康话题。

虽然现有研究揭示了微生物组与多种疾病间的关系,但是大部分研究只表明了相关性,而非因果性。在评估治疗作用的 2 期临床试验中,更有不少微生物组候选药物失败了。这些客观事实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微生物组疗法并非万能药。

然而,不论是国外媒体,还是国内媒体,总是会过分甚至夸大报道一些初步的科学进展,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让普通大众误以为微生物组是万能的。

我们期盼微生物组能够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但是必须要认清的是,无论治疗哪一种疾病,都应该基于坚实和充分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试验。对微生物组科学最深的爱,或许是多加几个“可能”,多发表几句“批评”。

图3. 人们可以采取的有益微生物的健康行动。

     
调控微生物组的方法

在 732 篇描述与微生物相关健康益处的文章中,绝大多数都讨论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获得这些声称的益处(n=653, 89.2%)。

这些文章总共列出了超过 85 种的措施,大部分的措施与生活方式相关,包括营养、压力管理、锻炼和睡眠等。其中最常见的措施,包括食物/饮料的摄入(n=373, 44.9%)、服用益生菌(n=174, 21.0%)、避免某些食物/饮料的摄入(n=85, 10.2%)和避免服用抗生素(n=55, 6.6%)。

功能性食品与饮料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与饮料开始在配方中加入益生菌、益生元等成分。该研究纳入的文章提及的可改善肠道健康的特定食品和饮料,主要包括发酵食品,如康普茶、酸奶、开菲尔、泡菜等。

益生菌是调节微生物组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当前,中国已经超过意大利,成为全球第二大益生菌消费市场。据报道,预计 2025 年全球益生菌产业的产值将超过 770 亿美元,中国市场占比超过 25%。

然而,在益生菌产品品类不断丰富,剂型不断多元化的同时,益生菌循证工作更不可忽视。目前,特定菌株特定人群的特定状况发挥效果的认知正在逐步加强,益生菌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开始聚焦于菌株水平。虽然循证是一项长战线的工作,但是企业一旦把证据链打扎实了,产品就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准确与科学至关重要

在网络发达的当下,大众媒体发表的任何文章都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被迅速传播开来,因此作为公众接触科学前沿知识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大众媒体应该对发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进行仔细斟酌,对标题更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或许,对于大众媒体而言,针对微生物组领域的一篇报道只是一年几百篇文章中微不足道的一篇,但是对于公众而言,这一篇文章可能决定了他对微生物组科学的态度,对于微生物组领域而言,甚至可能关乎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

流量固然重要,但是媒体的职责是客观报道和传播新闻事实,在报道研究进展的时候,一定要本着科学、准确的精神与态度。

参考文献:

1. Marcon A R, Turvey S, Caulfield T. ‘Gut health’and the microbiome in the popular press: a content analysis[J]. BMJ open, 2021, 11(7): e052446.

作者|617、Jessica

审校|617

编辑|晴晴大人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