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肥胖人群为何更易感染冠状病毒?
Tammy Worth 2021-07-13
胖子为何容易患新冠?如何降低患病风险?

编者按:

肥胖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肥胖不仅会让我们失去完美的身材,同时也有可能会让我们更易患上疾病,包括 COVID-19。那么,究竟为什么肥胖会给身体带来如此多的负面影响呢?为什么胖子更易患 COVID-19 呢?

今天,我们共同关注 COVID-19 和肥胖。希望本文能够为诸位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肥胖与患病风险

当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发生早期,有些风险因素可显著影响其严重程度,其中包括高龄和肥胖。两者都可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使人更易发生急性感染、住院和死亡。

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变得脆弱,人体也更易遭受疾病的困扰,而传染病的爆发凸显了一个事实:即使在年轻群体中,肥胖也可触发和加剧类似的免疫变化。

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教授 Kenneth Walsh 表示:“年龄是各种疾病最大的风险因素,其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其引发的‘炎症’过程。归根究底,当你探究许多疾病的根源时,其背后都有潜在的炎症成分。”

Walsh 说,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免疫系统逐渐“崩溃”了,变得缺乏活力,或过度活跃,抑或两种状态皆有,而肥胖则加速了这一崩溃过程。

在健康机体中里,脂肪组织起着积极的作用,在食物短缺时充当能量的蓄水池。 脂肪组织也充满了免疫细胞,在苗条健康的人体内,脂肪组织会分泌抗炎和保护性因子。  

然而,当脂肪组织异常时,就像肥胖患者经常发生的那样,它就会发生功能失调,进而分泌激素和其他化学信号,促进慢性炎症。这种持续异常的状态常见于老年人及肥胖人群,且与正常炎症反应不同。

正常炎症反应具有自限性的特征,是身体对感染、细胞损坏及其他健康威胁的反应之一,而慢性炎症会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例如自身免疫疾病、癌症以及心脏、胰腺、肺部、胃部和生殖系统疾病。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高身体质量指数(BMI)的人群在 COVID-19 等传染性疾病预后方面表现较差1

     
炎症发生的机制

关于炎症发生的机制,研究人员仍在探索2。其中一种假设是,当脂肪细胞营养物质超负荷时,由此产生的细胞间压力会触发“炎症级联反应”。

塔夫茨大学梅耶美国农业部老年营养研究中心肥胖研究实验室主任 Andrew Greenberg 提出了一种可能的途径,“当处于肥胖时,人体的脂肪细胞中囤积了大量物质,而随着细胞不断生长,它们开始超常排放。这些被排放到外部的物质循环进入血液,与肝脏和肌肉免疫细胞结合,从而导致炎症因子的释放。”

另一种可能的机理是:当脂肪组织堆积时,它就会处于低氧或缺氧状态,这也能激活炎症通路。

第三种途径与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Walsh 说,当过载的脂肪细胞开始凋亡时,“身体难以自行清除这些组织,这会产生很多有毒物质,引发一连串的不良反应。”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增加炎症的发生。

2019 年刊登在 Nutrients 的一篇文章中提到3,西方饮食具有高糖、高脂、低复杂碳水化合物、低纤维、低微量营养素的特点, 这本身就是“代谢性炎症”或慢性代谢炎症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对超重者而言。

其中可能的机制是,不良的饮食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的组成,促进微生物毒素的产生,包括脂多糖(LPS)等。肥胖会增加肠道对这些毒素的通透性,也被称为肠道渗漏,使之释放到血液中。身体感应到过多 LPS 时,就会引起免疫细胞的炎症反应。



     
良好的饮食或可减少危害

虽然不良饮食可能是有害并可促炎的,但合理的营养可以帮助减少一些由肥胖相关问题造成的损害。如 Ω-3 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减少炎症。

地中海饮食被认为是抗慢性疾病的饮食计划之一,它的特点是富含水果、蔬菜、坚果、鱼和健康脂肪。这种饮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保护性成分,包括 Ω-3 脂肪酸、多酚以及具有抗氧化特性的植物性成分。  

Greenberg 提出,膳食补充剂(鱼油、纤维、益生元和益生菌等)是否可以减少炎症、提高免疫力,并改善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

他表示,对肥胖者来说,改善慢性疾病最可靠的方法是减肥,尽管不是轻而易举,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必达到理想体重,即使只减去 5%到 10%的体重,也能有效改善新陈代谢状况。”

即使是适量运动也可以帮助减少炎症。2017 年发表在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4,在跑步机上行走 20 分钟即可激发消炎反应。 

免疫功能受损只是肥胖增加 COVID-19 风险的原因之一。常伴随肥胖而产生的 Ⅱ 型糖尿病和呼吸困难(BMI 高的又一后果)也会导致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险增加。健康饮食、体重管理和适度锻炼有助于强健身体,在流行病期间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Karlsson E.A., Beck M.A. Exp Biol Med (Maywood) 235, 1412-24 (2010).

2. Lee, H., et al. Pediatr Gastroenterol Hepatol Nutr. 16, 143-52 (2013)

3. Childs, C.E., Calder, P.C., Miles, E.A. Nutrients 11, 1933 (2019).

4. Dimitrov S., Hulteng E., Hong 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61, 60-68 (2017)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2859-021-00051-w

作者|Tammy Worth

编译|Lina

审校|617

编辑|笑咲

相关推荐
评论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