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啮齿动物(小鼠)
文章数:262篇
肠道免疫
Cell子刊:补体C5a增强肠道CD8+ T细胞应答
补体C5a与粘膜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密切相关,但C5a调控CD8+ T细胞应答的机制尚未明确。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派尔集合淋巴结中,补体C5a可通过激活一群表达C5a受体及溶菌酶的树突细胞亚群,促进后者的抗原交叉呈递,从而增强抗原特异性的肠道CD8+ T细胞应答。
肠道免疫
研究论文
补体C5a
树突细胞
交叉呈递
膳食氨基酸
Cell子刊:限制甲硫氨酸摄入或可治疗多囊肾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表现为多个逐渐增大的肾囊肿。Mettl3是一种甲基转移酶,可催化N6-甲基腺苷(m6A)RNA修饰,可能与ADPKD的发展相关。Cell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ADPKD小鼠模型及ADPKD患者的肾脏中,Mettl3及m6A显著上调,并进一步揭示了Mettl3促进ADPKD发生发展的机制:Mettl3促进c-Myc及Avpr2的mRNA m6A修饰并增强两者的转录,以激活c-Myc及cAMP通路,从而促进肾脏囊肿生长。另外,甲硫氨酸可诱导Mettl3的表达以促进囊肿生长,而限制甲硫氨酸摄入可抑制小鼠的肾脏囊肿。
膳食氨基酸
多囊肾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甲硫氨酸
甜菜碱
Cell子刊:甜菜碱缓解小鼠的精神分裂症
在精神分裂症(SCZ)患者中,大脑神经元可能发生形态变化,但相关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缺失分子马达KIF3的小鼠可表现出SCZ样症状。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杂合性缺失Kif3b基因的SCZ小鼠模型中发现,CRMP2是KIF3搭载的主要“货物”,甜菜碱可通过降低CRMP2的羰基化而功能性代偿KIF3的缺失,促进肌动蛋白成束,以抑制神经突的产生,从而缓解小鼠的SCZ特征。另外,在SCZ患者的大脑中,也可观察到KIF3的表达降低。
甜菜碱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精神分裂症
KIF3
肠碱性磷酸酶
肠碱性磷酸酶缓解西式饮食诱导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肠碱性磷酸酶(IAP)由肠上皮细胞分泌,可对LPS进行解毒以缓解肠道炎症,并抑制LPS易位进入全身循环。Circulation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喂食西式饮食的小鼠中,肠道特异性IAP表达可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脂质吸收,降低体重、肝脏重量及脂肪组织重量,并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肠碱性磷酸酶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动脉粥样硬化
甘露寡糖
西农刘志刚:甘露寡糖通过肠-脑轴改善AD小鼠的认知及行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刘志刚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5xFAD AD小鼠模型中,甘露寡糖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组成及短链脂肪酸产生,并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以减少大脑中的Aβ累积,抑制神经炎症,平衡氧化还原状态,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从而改善小鼠的认知、记忆及行为。
甘露寡糖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肠-脑轴
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可能通过调节miRNA缓解艰难梭菌感染
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rCDI)患者在接受粪菌移植(FMT)治疗后,血清中的64种microRNA(miRNA)显著上调,并在验证队列中确认了其中变化最大的6种miRNA。在rCDI小鼠模型中,粪菌移植可上调7种miRNA(包括在患者中变化最大的5种miRNA)。机制上,艰难梭菌毒素B(TcdB)可通过调节Drosha以抑制这些miRNA的产生,而这些miRNA可能通过调控FGF21、IL-12B、IL-18及TNFRSF9的表达,对TcdB诱导的细胞毒性起到缓解作用。
粪菌移植
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microRNA
食物过敏
江南大学孙嘉:GPR109A在食物过敏中的保护性作用
既往研究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109A(GPR109A)在肠上皮细胞和天然免疫细胞表达,近期江南大学的孙嘉团队在Allergy: European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口服卵清蛋白(OVA)致敏诱导的小鼠食物过敏模型中,GPR109A缺乏会导致肠道屏障损害,并促进IL-33的产生和增强2型免疫反应,从而恶化食物过敏的症状。
食物过敏
Gpr109a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子刊:细菌毒素如何调节宿主免疫应答
细菌产生的基因毒素可造成真核细胞的DNA损伤,激活DNA损伤应答(DDR)。在IBD及结直肠癌患者中,可产生基因毒素的革兰氏阴性菌富集。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鼠伤寒沙门氏菌产生的伤寒毒素可在诱导DNA片段化及细胞衰老的同时,促进小鼠体内的抗炎应答,但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体内,伤寒毒素并未表现出相似的抗炎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鼠伤寒沙门氏菌
AKK菌
Nature子刊:Akk菌诱导GLP-1分泌以改善小鼠的糖稳态
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Akk菌产生的一种蛋白——P9蛋白可通过与ICAM-2的直接作用,诱导GLP-1分泌及棕色脂肪组织的生热作用,从而改善小鼠的糖稳态及肥胖。
AKK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GLP-1
IBD治疗靶点
Science子刊:治疗IBD的新靶点
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对抗TNF及α4β7单抗治疗不应答的IBD患者的炎症结肠部位,ChemR23的表达显著上调,且与粘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相关。ChemR23激动性抗体可促进巨噬细胞的胞葬作用,并减少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从而缓解小鼠的急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及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
IBD治疗靶点
中性粒细胞
慢性炎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致病菌定殖
Nature子刊:T4SS促进致病菌在克罗恩病患者中定殖
克罗恩病患者体内常可分离出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转座子插入测序进行高通量筛选,鉴定出377个对于AIEC定殖所必需的基因,其中最重要的为IV型分泌系统(T4SS),介导了AIEC在肠道上皮细胞上的生物膜形成。另外,在克罗恩病相关大肠杆菌分离株中,可观察到T4SS的富集。
致病菌定殖
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IV型分泌系统
肿瘤相关细菌
Cell子刊:细菌易位促进大肠癌肝转移
原发肿瘤产生的因子促进“转移前生态位”(premetastatic niche,PMN)的形成,后者可促进肿瘤的转移。Cancer 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结直肠癌(CRC)原发灶中的特定细菌(如大肠杆菌)可破坏肠道血管屏障(GVB),并散播至肝脏促进PMN的形成,以增强对转移癌细胞的招募。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PV-1(GVB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细菌的肝脏易位、结直肠癌的远端转移及更短的无进展生存期相关。该研究揭示了肠道屏障受损及肠道细菌易位在结直肠癌转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肿瘤相关细菌
结直肠癌肝转移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功能配方
农大王军军:功能配方改善小鼠肠道菌群以缓解结肠炎
中国农业大学的王军军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含有乳脂肪球膜、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的功能配方——CMFG。小鼠补充CMFG后,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并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以减少结肠巨噬细胞浸润及炎症因子水平,并增加结肠粘蛋白分泌以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从而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
功能配方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饮食-菌群互作
青春期吃太多糖,成年后可能记性不好?
生命早期摄入过多的糖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并损伤神经认知。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青春期摄入过多的含糖饮料,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使特定副拟杆菌物种富集)及功能,从而损伤大鼠成年后的记忆功能。
饮食-菌群互作
肠-脑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生酮饮食
上海交大张晨虹:生酮饮食对糖脂代谢、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生酮饮食能引起肠道菌群的改变,对癫痫和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治疗作用,然而其对糖脂代谢的影响还没有定论。上海交大的张晨虹团队在mBio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小鼠中发现两种常用的生酮饮食配方——KDR与KDH分别可诱导小鼠的胰岛素抵抗、血糖稳态失调及脂质积累,并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产物。人体临床试验中的生酮饮食配方(含72%脂肪和8%碳水化合物)也会诱导小鼠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积累。该研究结果提示,将生酮饮食用于减肥和其他疾病的治疗时,应考虑到潜在的糖脂代谢紊乱的风险,并且需要进一步评估饮食中脂肪的来源和比例。
生酮饮食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葡萄糖耐受
具核梭杆菌
南方医院陈烨:具核梭杆菌分泌胞外囊泡以破坏肠屏障
具核梭杆菌(Fn)分泌的胞外囊泡(FnEV)携带多种有害分子,影响肠道中的菌群-宿主互作,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上皮稳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陈烨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细胞系及小鼠模型中,FnEV均可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的M1极化,并通过激活FADD-RIPK1-caspase 3信号通路以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坏死性凋亡,从而破坏肠道上皮屏障。
具核梭杆菌
RIPK1
胞外囊泡
肠道屏障
IBD
菌群-免疫互作
克罗恩病相关共生致病菌降解丙酸盐,从而促进肠道炎症
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粘膜中常见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且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减少。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AIEC LF82菌株在体外及体内均可通过降解丙酸盐,从而抑制丙酸盐的抗炎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肠道菌群或不影响体重?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改变。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将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粪菌移植给无菌小鼠后,相比于移植健康对照的粪菌,并未显著影响小鼠的体重、脂肪量及盲肠重量。
神经性厌食症
基础研究
研究论文
啮齿动物(小鼠)
肠-肝轴
王邦茂+周璐:肠屏障损伤促进自身免疫性肝炎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王邦茂、周璐与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肠道屏障受损,且肝脏巨噬细胞的活化及浸润增加。在AIH小鼠模型中,肠道屏障受损可通过促进细菌易位,从而增强RIP3信号通路介导的肝脏巨噬细胞活化及浸润。
肠-肝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RIP3信号通路
IBD治疗药物
Nature子刊:基于结构设计具有抗炎活性的皮质抑素类似物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基于NMR结构信息设计了皮质抑素类似物,可在体外表现出抗炎活性,并可缓解不同小鼠模型的结肠炎,同时相比于天然内皮抑素有着更好的血清稳定性及独特的受体结合特征,可能克服天然内皮抑素作为治疗药物的缺陷。
IBD治疗药物
皮质抑素
基础研究
研究论文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Nature:NASH发病新机制——CD8+ T细胞攻击自身细胞
在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炎(NASH)中,代谢产物的积累导致肝脏的细胞应激及炎症,但造成肝脏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来自Natur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NASH小鼠模型及NASH患者中,均可观察到肝脏CXCR6+ CD8+ T细胞的增加,这群细胞由CD122+ T细胞在IL-15的诱导下产生,并可通过MHC-I非依赖性方式,对乙酸盐产生应答,并在胞外ATP的进一步刺激下杀伤自身细胞。该研究为NASH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CXCR6+ CD8+ T细胞
自身反应性T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菌群-免疫互作
清华大学:丁酸如何增强化疗抗癌疗效?
来自清华大学的郭晓欢团队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丁酸盐可通过诱导ID2的表达,促进IL-12信号通路,从而直接增强小鼠CD8+ T细胞的抗肿瘤细胞毒性效应,以促进化疗药物奥沙利铂的抗癌疗效。在肿瘤患者中也可发现,对奥沙利铂应答的患者的血清丁酸盐含量显著升高。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CD8+ T细胞
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症
高盐饮食或能抑制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症
高盐饮食被认为与心脑血管等疾病密切相关。此前有报道认为高盐饮食可以通过肠道菌群诱导Th17分化,从而恶化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但就该科学问题一直以来都存有争议。近期一篇发表在PNAS的一篇研究论文的结果刚好与之相反,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高盐饮食可以通过影响血液系统中的皮质酮激素水平,从而调节脑血屏障的通透性,抑制Th17进入大脑,抑制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的发生。
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症
高盐饮食
血脑屏障(BBB)
皮质酮
研究论文
Helicobacter suis
猪螺杆菌可能导致胃部疾病
猪螺杆菌(Helicobacter suis)是一种天然定殖于猪体内的细菌,在某些胃部疾病(如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状态下可定殖于人体胃部。来自PNA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从3名胃病患者的胃部可分离并培养猪螺杆菌,根除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内镜及组织学检查结果,而该菌的定殖可诱导小鼠的胃粘膜化生。因此,猪螺杆菌的定殖可能与胃部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联。另外,人体胃部分离出的猪螺杆菌与猪体内的分离株十分相似,提示这种细菌可能从猪向人传播。
Helicobacter suis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以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
饮食-菌群互作
张晨虹团队:能量摄入、禁食和膳食结构,对代谢和菌群有何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的张晨虹团队在BMC 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喂食正常饮食或高脂饮食的小鼠分别进行自由进食、卡路里限制(CR:每日减少30%进食量)、间歇性禁食(IF:2日禁食+5天自由取食)及IF控制进食(IFCtrl:2日禁食+5天控制进食量,与自由进食组的日均进食量一致)干预,发现能量摄入、饮食结构和禁食时间对代谢健康的影响有交互作用,而不同的饮食方案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促进宿主代谢健康。
饮食-菌群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卡路里限制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决定小鼠社交行为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对大脑功能进行调节,改变社交行为。然而具体什么样的菌群组成对应何种社交习惯和行为并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的研究论文通过建立不同社交行为模型小鼠,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和菌群移植的方法,鉴定得到支配和顺从社交行为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并且发现不同社交行为型小鼠,具有不同脂肪组织代谢方式,以及炎症模式。
肠道菌群
社交行为
eWAT
炎症水平
研究论文
木糖醇
浙江工商大学:木糖醇如何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
木糖醇可被结肠菌群消化,促进有益细菌的增殖及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但背后的机制尚未明确。浙江工商大学的朱炫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木糖醇通过互养(cross-feeding)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的机制:部分细菌中存在木糖醇代谢关键酶,与其它细菌形成利用木糖醇的互养关系,以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生;而木糖醇又可促进磷酸乙酰转移酶的转录以增加丙酸盐的产生,从而降低pH值以抑制埃希氏杆菌属及葡萄球菌属等的生长。
木糖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丙酸盐
结直肠癌
XPO1抑制剂+细胞周期检查点抑制剂,抑制TP53突变型大肠癌
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XPO1抑制剂可诱导TP53突变的结直肠癌细胞的死亡,而使用XPO1抑制剂后再使用ATR抑制剂(或CDK4/6抑制剂),可起到协同的抗肿瘤作用,从而显著延长TP53突变结直肠癌小鼠的生存期。机制上,TP53突变的结直肠癌细胞存在G1期检查点缺陷,无法停留在G1/S期以促进DNA修复,因而在XPO1抑制剂的诱导下发生严重的DNA损伤,需要依赖于ATM/ATR-CHK1/2轴激活G2/M期的DNA损伤检查点。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XPO1抑制剂
ATR抑制剂
NAIP/NLRC4炎性小体
NAIP/NLRC4炎性小体如何对抗肠道致病菌感染
NAIP/NLRC4炎性小体可感知革兰氏阴性菌包括,以促进感染后的肠上皮细胞排出。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鼠伤寒沙门氏菌(S.Tm)感染的小鼠模型中发现,上皮NAIP/NLRC4炎性小体可通过驱动肠上皮细胞的焦亡或凋亡,并促进肠上皮细胞的排出(expulsion),从而降低小鼠体内的S.Tm负荷,并缓解TNF导致的肠道上皮屏障破坏。
NAIP/NLRC4炎性小体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肠道致病菌感染
短链脂肪酸
乙酸盐通过促进B10细胞发挥抗炎作用
JCI insigh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体外及小鼠体内,乙酸盐均可促进B10细胞的分化;在体外,乙酸盐也可通过相似的机制促进人的B10细胞产生。另外,健康人体内的乙酸盐水平与B10细胞呈正相关。该研究结果提示,直接补充乙酸盐或通过膳食干预间接增加乙酸盐水平,或可用于恢复B10细胞以缓解炎症性疾病。
短链脂肪酸
乙酸盐
B10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