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Gut microbiota
文章数:503篇
牡蛎多糖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牡蛎多糖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黏膜炎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万鹏团队研究成果。研究首先从 C. hongkongensis中提取获得CHP,并进行了结构的鉴定。建立S180肿瘤携带小鼠模型,利用CHP(150 mg/kg)进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CHP明显改善患病小鼠肠道生理状态,平衡相关代谢因子。在此过程中,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CHP对患病小鼠的改善作用与肠道菌群有关。
牡蛎多糖
肠粘膜
肠道菌群
代谢
5-FU
灵芝多糖
浙江中医药大学:灵芝多糖调节菌群以抑制小鼠的食源性肥胖
灵芝被发现具有抗肥胖作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王兴亚团队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从破壁灵芝孢子粉中提取的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高脂血症及炎症。
灵芝多糖
破壁灵芝孢子粉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小檗碱
仝小林、王军等:葛根芩连汤调菌群降血糖,小檗碱是关键成分
葛根芩连汤(GQD)是一种常用于2型糖尿病的中药配方。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王军团队、广安门医院的仝小林院士和赵林华与团队,在Genomics, 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GQD可通过其关键组分——小檗碱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富集丁酸盐产生菌,调控回肠基因表达,并降低全身及胰岛的炎症因子表达,从而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
小檗碱
葛根芩连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动物实验
miRNA
miRNA-21影响小肠菌群以促进小鼠肝损伤
先前研究发现,敲除miRNA-21可在胆汁淤积性肝损伤中起到保护性作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敲除miRNA-21可增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小肠菌群中的乳杆菌属丰度,而补充罗伊氏乳杆菌菌株可模拟敲除miRNA-21对小鼠肝损伤的保护性作用。
miRNA
cholestasis
D-lactate
Gut microbiota
miRNAs
黑猩猩
黑猩猩肠道菌群多样性年龄变化模式与人类不同
灵长类动物的生存需要共生的肠道微生物的协同促进。这些微生物在发酵不可消化的植物物质,抵抗病原体,训练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类在灵长类动物中是独一无二的,表现为人类需要高度可消化的食物,断奶早,成熟慢等,提示人与肠道微生物关系的轨迹可能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近来一篇发表在Current Biology的研究通过对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野生黑猩猩肠道菌群长达三年的分析,揭示了黑猩猩肠道菌群在不同个体、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发现尽管二者肠道菌群中存在一些相似的类群和丰度,但是不同于人类,黑猩猩婴儿期肠道菌群丰度最高。黑猩猩肠道菌随年龄变化模式与人类不同,反映出二者在哺乳、饮食和免疫功能的种间差异。
黑猩猩
Gut microbiota
Microbiome
chimpanzee
Primate
羟基肉桂酸
羟基肉桂酸对肠道菌群及健康的影响(综述)
羟基肉桂酸(HCA)是酚酸中的主要种类之一,通常与植物细胞壁呈结合状态,只能被有限的几种酶解离。HCA包含的种类包括:咖啡酸、阿魏酸、芥子酸及香豆酸。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各类HCA在人体内的吸收及代谢途径,重点概述了肠道菌群对HCA的代谢,并总结了各类HCA对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及在动物模型及细胞系中HCA对IBD等多种疾病的潜在改善作用。
羟基肉桂酸
food processing
Gut microbiota
health benefits
hydroxycinnamic acids
帕金森病(PD)
国内团队:丁酸梭菌或可通过诱导GLP-1表达缓解帕金森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帕金森病的一个风险因素,并且最近研究表明丁酸梭菌靶向干预,可通过调节微生物-肠-脑轴,显示出对帕金森病治疗的良好效果,但丁酸梭菌对帕金森的潜在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近期发表了来自国内团队的文章,探讨了其中的可能机制。给帕金森疾病模型小鼠连续灌胃四周丁酸梭菌(5 × 108 CFU/天),检测小鼠运动功能、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突触可塑性、小胶质细胞激活,以及结肠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结肠G蛋白偶联受体GPR41/43和大脑GLP-1受体水平及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丁酸梭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缓解帕金森疾病。
帕金森病(PD)
丁酸梭菌
Clostridium butyricum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protection
焦虑
菌群代谢物或提高小鼠对应激性焦虑和抑郁的恢复力
慢行应激会破坏免疫稳态,而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则会减弱炎症,从而提高机体对应激诱导的免疫和行为异常的恢复能力。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益生菌和富含多酚的后生元联用可减轻机体回肠和大脑中应激性免疫和行为异常,描述了一种新的联合生物治疗慢性应激性行为损伤的方法,同时定义了肠道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调节周围和脑免疫系统的潜在机制。
焦虑
抑郁
gut-brain-axis
Gut microbiota
adaptive immunity
肠道菌群研究工具
王炜+李小卫+杨朝勇:新方法看清菌群在肠内的3D空间分布
受限于现有的研究方法,人们对于肠道菌群在肠道内的三维空间分布情况仍所知甚少。上海交通大学的王炜、李小卫和杨朝勇与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发表的一项最新工作中,报道了一种结合了组织透明化和新型DAA在体标记策略的方法,能实现肠道细菌在肠道内的原位3D高分辨率定量成像。该方法有助于直观地揭示菌群-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3D荧光图像非常炫酷,推荐专业人士参考。
肠道菌群研究工具
metabolic labeling
Gut microbiota
tissue clearing
3D imaging
克罗恩病
肠道菌群或可用于预测克罗恩病患者的小肠粘膜愈合
粘膜愈合是治疗克罗恩病的主要目标,但有些病人无法进行整个小肠的内窥镜评估。克罗恩病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但肠道菌群和小肠中克罗恩病活动性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粪便菌群与克罗恩病人整个小肠的病情活性性相关,提取粘膜愈合组的富集性菌群特征进行预测评分,该评分可以很好地预测粘膜愈合的程度,或可用作预测粘膜愈合的生物标志物。
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
Gut microbiota
Mucosal healing
small intestine
壳寡糖
国内团队:壳寡糖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小鼠便秘
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刘洪涛团队与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林爱珍团队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洛哌丁胺诱导的便秘小鼠中,壳寡糖可显著改善小鼠的便秘、增加肠动力、缓解炎症应答、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并恢复洛哌丁胺引起的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失调,而壳聚糖对便秘的改善作用依赖于肠道菌群。
壳寡糖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 (COS)
CONSTIPATION
Gut microbiota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SCFAs)
肠-脑轴
酗酒者的精神和行为问题与肠道和菌群紊乱有关
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酒精依赖患者的社交障碍与其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及肠道菌群失调相关,而小鼠的粪菌移植实验证实,肠道菌群的紊乱介导了酒精依赖患者的抑郁及社交行为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患者肠道菌群产生的乙醇增加,抑制了肝脏生酮作用,导致β-羟基丁酸合成及释放的减少。同时,血液β-羟基丁酸水平的降低与AD患者的髓鞘形成受损、社交障碍及抑郁相关。
肠-脑轴
alcohol use disorder
Gut microbiota
gut-brain axis
sociability
早期菌群紊乱
鸵鸟雏鸟高死亡率或与菌群失调有关
菌群失调导致的肠道、自体免疫疾病在脊椎动物包括小鼠、人类IBD中被充分验证。但我们对于非模型动物的菌群紊乱、个体发育与疾病的关系则知之尚少。最新发表的肠道微生物组文章表明,在鸵鸟这种相对长寿的大型禽类中,出生前三个月的死亡率非常高,或可由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值得思考的是鸵鸟肠道菌群失调的特征、致病共生菌和“有益”共生菌的变化模式与人类相似。或许在进化过程中,致病“肠型”在不同物种间相对恒定?
早期菌群紊乱
死亡率相关
Dysbacteriosis
Gut microbiota
Microbial diversity
表观遗传
马曦团队:营养、菌群与肠道表观遗传调控(综述)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与宿主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宿主健康。中国农业大学马曦团队近期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详细介绍了饮食等干预方法对肠道菌群的塑造作用,重点探讨了菌群对肠道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值得专业人士参考。
表观遗传
Dietary nutrients
Gut microbiota
intestinal mucosa
epigenetic modification
膳食纤维
肠道菌群、肠道粘液和膳食纤维之间的互作(综述)
膳食纤维与粘液多糖来源不同,但均不能被宿主的酶消化,只能由肠道菌群代谢。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膳食纤维与粘液多糖在结构、功能及代谢上的异同,重点概述了两者与肠道菌群的互作,及三者的互作与肥胖、IBD、结直肠癌等疾病的关联,并讨论了膳食纤维通过与粘液及菌群的互作以抑制致病菌感染的机制。
膳食纤维
Dietary fibers
Mucus
Gut microbiota
enteric pathogens
饮食
钠/钾摄入如何影响中国人的肠道菌群及血浆代谢物
在小鼠实验及小规模人体试验中,钠摄入可改变肠道菌群及宿主代谢产物。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近3000名中国成年人的饮食钠/钾摄入进行评估,并分析肠道菌群及血浆代谢组,发现钠/钾摄入及钠/钾比值与特定分类群(包括一些致病菌及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及代谢产物相关,且表现出地域特征。
饮食
Diet
population-based cohort
Chinese
Adult
代谢综合征
中山大学:间歇性禁食改善代谢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和肠道菌群
中山大学夏敏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发表文章,揭示出间歇性禁食一定程度上引起代谢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和功能途径的显著改变,这与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缓解密切相关。研究或为预防代谢综合征相关的不良后果提供了潜在机制。
代谢综合征
Intermittent Fasting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Gut microbiota
Metabolic syndrome
尿毒症毒素
南京中医药大学:异槲皮苷抑制肠道菌群产生尿毒症毒素
硫酸吲哚酚是一种典型的尿毒症毒素,在慢性肾病患者体内累积,且无法通过血液透析除去。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郭建明团队与段金廒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鉴定出一种黄酮类天然产物——异槲皮苷,可通过调控电子传递链,抑制肠道菌群合成吲哚,从而抑制硫酸吲哚酚在小鼠体内的生成。该研究结果提示,靶向肠道菌群的尿毒症毒素代谢途径是抑制慢性肾病进展的潜在策略。
尿毒症毒素
Gut microbiota
chronic kidney disease
Uremic toxin
indoxyl sulfate
认知损伤
国内外团队合作:β-葡聚糖通过肠脑轴改善肥胖小鼠认知功能
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黄旭枫、徐州医科大学郑葵阳和于英华与团队,近期在Microbiome上发表文章,发现长期补充β葡聚糖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缓解肥胖诱导的认知损伤,且肠道菌群的改变发生在认知改善之前,证明了肠道菌群和认知障碍之间的因果关系。
认知损伤
cognition
Gut microbiota
gut-brain axis
β-glucan
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改变结肠粘蛋白O-糖基化及其与肠道菌群的互作
结肠粘液层中粘蛋白高度O-糖基化,在介导宿主-肠道菌群互作中发挥关键作用,但饮食变化如何影响结肠粘蛋白O-糖基化及其与菌群的互作尚未明确。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膳食纤维可诱导小鼠的结肠粘蛋白O-糖基化发生变化,促进特定糖基化模式的形成以抑制粘液层降解。另外,膳食纤维摄入可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且特定肠道细菌与结肠粘蛋白O-糖基化结构密切相关,提示膳食纤维可改变结肠粘蛋白与肠道菌群的互作。
膳食纤维
Gut microbiota
mucin O-glycosylation
glycan-microbiota interaction
dietary intervention
抗生素
抗生素对人体肠道菌群的长期影响
抗生素能对肠道菌群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其对人体肠道菌群的长期作用尚需更多数据。Gut Microbe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中老年人肠道菌群的长期影响。
抗生素
Gut microbiota
antimicrobial use
macrolides and lincosamides
quinolones
肠道菌群
薛丽香+徐立+蔡军: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综述)
肠道菌群组成、特异性菌种或菌群的变化与各类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最近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也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薛丽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徐立和阜外医院蔡军等人发表在Protein & Cell上的一篇综述文章,系统阐述了肠道菌群失调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心力衰竭等CVD的相关性以及对CVD的发生和发展的潜在影响,并指出调控肠道菌群有望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治疗新靶点。
肠道菌群
心血管疾病
action mechanis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Gut microbiota
肠-脑轴
肠道菌群的季节性变化,或受松果体调控
西伯利亚仓鼠的生理和行为有季节性变化,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近期发表研究表明,松果体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介导了西伯利亚仓鼠的肠道菌群的季节性变化,且一些菌群成员与宿主的生理和行为变化相关。
肠-脑轴
Gut microbiota
Hamster
physiology
pineal gland
婴儿肠道菌群
哪些菌群因素介导了母体对后代体重/过敏的影响?
剖宫产等孕产期因素与后代发生超重和过敏性疾病的风险升高相关,Gastroenterology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分析了肠道菌群因素在其中的介导作用。通过分析加拿大的1667对母婴样本和数据,该研究表明,婴儿期的肠道菌群群及其代谢物可预测幼儿期的超重和特应性敏感状态,关键的菌群介质包括肠杆菌科/拟杆菌科的比值、艰难梭菌、双歧杆菌属以及若干菌群代谢产物。
婴儿肠道菌群
Cesarean birth
labour
Gut microbiota
metabolites
减肥
香港大学:三七皂苷通过菌群-脂肪互作,抵抗肥胖
香港大学Yibin Feng团队研究成果。文章结合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研究在三七总皂苷(PNS)的干预下,菌群-脂肪互作过程中瘦素发挥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PNS通过促进脂肪生热和白色脂肪褐化,发挥抗肥胖作用,与瘦素-AMPKα/STAT3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减肥
Gut microbiota
Obesity
White adipocyte
Beige cell
药物-菌群互作
成都中医药大学:靶向肠道菌群以实现精准医疗(综述)
肠道菌群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与毒性,个体间菌群组成及功能的不同可能导致的药物应答的差异。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彭成团队在Theranostics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肠道菌群影响药物疗效及毒性的机制、肠道菌群变化导致的药物应答差异、基于肠道菌群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患者分层及治疗决策、个性化调控肠道菌群以改善药物应答的策略。
药物-菌群互作
Gut microbiota
Precision Medicine
drug toxicity
Drug Efficacy
肠-脑轴
肠道菌群对下丘脑神经肽和蛋白的影响
Analytical Chemistr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采用整合无标记和基于DiLeu的定量方法,对比了无菌和有菌小鼠下丘脑的神经肽组和蛋白质组的差异,表明肠道菌群或通过影响这些神经肽和蛋白来参与对宿主行为和认知功能的调控。
肠-脑轴
Gut microbiota
Hypothalamus
Neuropeptidomics
proteomics
抗生素
浙江省中医院:培菲康可减少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吕宾团队在Gut Pathogens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在196名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中,发现口服培菲康(含有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粪肠球菌)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并恢复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
抗生素
16S rDNA sequencing
AIGD
antibiotics
BIFICO
多酚
多酚与肠道菌群互作,或有抗结肠炎/癌的潜力(综述)
在动物实验及部分人体研究中,膳食中的多酚可抑制结肠炎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Advances in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总结了多酚通过与肠道菌群互作(包括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被菌群代谢为有益代谢产物等方式),抑制结肠炎及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潜在机制。
多酚
Polyphenol
Colitis
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
chemoprevention
多发性硬化
特定混合益生菌或能改善多发性硬化
Gut Microbes发表的一项研究,在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小鼠模型中,分析了一种多菌株益生菌Vivomixx(包含副干酪乳杆菌DSM 24734、植物乳杆菌DSM 24730、嗜酸乳杆菌DSM 24735、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DSM 24734、长双歧杆菌DSM 24736、婴儿双歧杆菌DSM 24737、短双歧杆菌DSM 24732、嗜热链球菌DSM 24731)对肠道菌群以及中枢和外周免疫反应的影响。
多发性硬化
益生菌
Theiler’s virus model
probiotics
Gut microbi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