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阴道菌群
文章数:167篇
阴道代谢物
Nature子刊:孕期阴道代谢物特征可预测早产风险
本研究通过对阴道代谢组学的检测分析,并借助机器学习方法构建预测模型,发现外源性的一些代谢物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危险因素,而通过阴道部分代谢物特征可以构建早产的风险评估模型。该成果有望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阴道代谢物
研究论文
孕妇
阴道菌群
自发性早产
口服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对女性的阴道菌群结构有影响
在既往的认识中,绝经期的女性,或性激素水平紊乱的女性,如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的阴道菌群结构紊乱。这种紊乱是否可以随着口服雌孕激素的调节而改善并不清楚。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为期2年的纵向队列,发现口服避孕药确实可以改善阴道菌群结构,并保持菌群结构的稳定。本研究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口服避孕药
研究论文
阴道菌群
雌孕激素
乳酸杆菌
阴道菌群
人体器官芯片技术助力阴道菌群研究
虽然人体阴道菌群结构相对简单,但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模型能够复现人体的阴道菌群微环境,限制了阴道炎相关药物的研发和阴道上皮-菌群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体器官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器官模型开展菌群研究成为热点。本研究基于此,开发了阴道器官芯片,并借助该系统诠释了其在卷曲乳杆菌、阴道加德纳菌定植时菌群-宿主的相互作用。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器官芯片
阴道微环境
阴道菌群
国内团队:产后盆底功能与阴道菌群的关联
本研究通过产后女性的随访观察,发现盆底功能恢复更差者往往阴道菌群中乳酸杆菌降低,提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但是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索确认。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盆底功能
产后恢复
阴道菌群
北京大学团队:剖宫产婴儿的阴道定植干预效果不明显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宏田、刘建蒙教授团队的最新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对于剖宫产婴儿在分娩时“接种”母亲阴道菌群,并没有观察到长期的获益。由于剖宫产儿童未来肥胖、哮喘、过敏及免疫缺陷风险可能增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提示这可能与剖宫产过程中没有接触母亲的阴道菌群有关。但既往的观察性研究并不足以证明阴道菌群的作用,因此,本RCT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婴儿
剖宫产
儿童过敏性疾病
阴道菌群
阴道菌群认识面面观(综述)
本综述总结了目前阴道菌群的研究进展,已知的内容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阴道菌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阴道菌群
综述
系统生物学
人体菌群
吴金雨+赵方庆+王金锋Cell子刊: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微生态失调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常见的自发性免疫疾病,其主要表征为免疫介导外分泌腺的损伤导致口、眼干燥,同时伴随有疲劳和关节痛等症状。尽管对该疾病的病理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免疫复杂性以及疾病临床异质性,使得其病原学还有待深入的探究。人体的微生态对其免疫调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自发性免疫疾病具有关键的影响。但是目前尚没有针对pSS患者微生态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近期温州医科大学吴金雨、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中国农业大学王金锋与团队在Cell Reports上发表针对pSS患者微生态的最新工作,通过对133例pSS患者微生态分析发现其粪便、口腔和阴道菌群紊乱,且菌群变化可能先于pSS症状的出现。羟氯喹治疗可部分恢复菌群组成。这些研究成果为微生态与pSS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体菌群
原发性干燥综合(pSS)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以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
剖宫产
剖宫产通过肠道菌群改变后代慢性疾病的风险?需再研究(综述)
近几十年来,剖宫产率有了显著的增高,而人群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压等)患病率也增加。因此人们提出这二者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联,而菌群结构改变可能扮演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本综述基于此,总结了目前的证据,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
剖宫产
其他
代谢系统疾病
肠道菌群
阴道菌群
阴道菌群
新冠感染孕妇的阴道菌群失调
新冠疫情期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增高,而这其中的原因正是人们所关注和探索的。本研究发现,在新冠感染的孕妇中,阴道菌群结构变化显著,其中乳酸杆菌丰度降低。鉴于阴道菌群对妊娠期健康的影响,这可能是新冠肺炎感染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中介变量。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孕妇
乳酸杆菌
阴道菌群
阴道上皮细胞要防病,乳酸作用大
本研究在人群和细胞实验中获得证据,发现阴道微环境中的乳酸或可促进阴道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强上皮细胞屏障的完整性。本研究为未来阴道微环境的干预提供了新的观点。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乳酸
乳酸杆菌
阴道上皮细胞
阴道菌群
预防艾滋病?阴道菌群干预或可行!
既往有较多的研究认为阴道菌群失调与HIV感染可能存在关联,但是其中的机制一直未被揭示。阴道中朗格汉斯细胞,又称为兰氏细胞,是在皮肤和黏膜的树状细胞,在预防HIV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证明,阴道普氏菌(Prevotella timonensis)可能使朗格汉斯细胞成为HIV病毒的“储存库”,并导致靶细胞的感染。这是一个有趣的假说,值得相关领域的专家阅读。
阴道菌群
Prevotella timonensis
普氏菌属
HIV-1
艾滋病毒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袁慧娟团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肠道和阴道菌群变化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受雌激素代谢和免疫反应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受到菌群和炎症等因素的调节。河南省人民医院袁慧娟团队近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研究,探索了肠道和阴道菌群与PMO的关联,表明绝经后妇女的骨密度变化与肠道菌群和阴道菌群的变化有关,而肠道菌群与PMO的关联更为紧密,为进一步研究菌群与PMO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机制提供了方向。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肠道菌群
阴道菌群
骨密度
阴道菌群
Cell子刊:预防儿童过敏性疾病,阴道菌群也可“遗传”!
本研究通过人群样本检测、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实验,系统证明母亲产前阴道菌群在儿童肠道菌群发育、过敏性疾病上的潜在作用。母亲阴道菌群被视为“可遗传”的因素,在预防儿童过敏性疾病中可能发挥巨大作用。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儿童过敏性疾病
哮喘
阴道菌群
孕鼠动物模型中研究阴道菌群作用?可行!
小鼠被广泛用作产科并发症的动物模型,然而,怀孕期间的小鼠微生物特征有其特殊性,却没有被深入研究。在阴道中,研究者发现怀孕小鼠的阴道微生物群可以在缺氧条件下轻松培养,从而证明小鼠模型的阴道菌群可用于评估阴道菌群结构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尤其是羊膜内感染和早产。
阴道菌群
孕鼠模型
不良妊娠结局
阴道乳酸杆菌
鼠微生物组
生育力
国内团队:孕前女性阴道菌群结构或影响女性生育力
东南大学王蓓教授团队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备孕女性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两阶段的研究发现,孕前女性阴道菌群结构或可影响女性生育力,其中卷曲乳酸杆菌、加氏乳酸杆菌或与生育力呈正相关;以惰性乳酸杆菌为主导的菌型或与生育力呈负相关。本研究为未来进一步探索通过女性阴道菌群管理提高女性生育力的话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育力
研究论文
备孕女性
待孕时间
阴道菌群
阴道菌群
阴道菌群或与孕周、过期妊娠存在关联
本研究通过对孕妇分娩前的阴道菌群的检测分析,发现分娩史与阴道菌群结构可能存在关联。同时,阴道菌群可能是调节/预测分娩时间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价值需要进一步得到验证。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分娩时间
过期妊娠
阴道菌群
国内团队:宫颈阴道菌群结构或在宫腔粘连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展的研究发现,宫腔粘连女性宫颈、阴道菌群有特异性的改变;而动物实验也证明,一些真菌在宫腔粘连的疾病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作用。本研究提示生殖道微生物在女性生殖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的干预靶点。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真菌组学
细菌组学
宫腔粘连
阴道菌群
北医三院团队:复发性自然流产女性生殖道菌群结构特征
女性生殖道菌群(包括阴道、宫颈和宫内)结构与复发性自然流产结局存在关联。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设计和详尽的分析后发现,三处生殖道菌群结构本身存在差异。病例组女性菌群结构呈现一定规律的改变,而这其中可能与局部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变存在关联,这可能是导致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关键因素。本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女性
细胞因子
宫内菌群
阴道菌群
早产风险或与孕期阴道菌群结构存在关联
虽然既往的研究认为女性阴道菌群或许与不良妊娠结局风险之间存在关联,但由于阴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因素众多,缺乏对阴道菌群影响因素的全面探索的文章。本研究通过对妊娠期阴道菌群结构的分析,发现种族、年龄、阴道盥洗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并且也证实了阴道菌群与自发性早产的关联。提示未来在对阴道菌群研究时,应该注意采集其阴道盥洗习惯等信息。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孕妇
阴道盥洗
自发性早产
阴道菌群
阴道菌群重磅发现:随着月经周期而动态变化
该女性队列研究发现,阴道菌群结构会随着月经周期和雌二醇水平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女性其他部位的菌群(包括唾液、肠道)并没有呈现这样的规律。本研究为未来开展阴道菌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提示,必须考虑采样时所处的月经周期对其影响!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女性
月经周期
口腔菌群
新冠病毒
国内团队:新冠肺炎女性阴道菌群也有变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Lan Zhu以及北京大学Chengqi Yi的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严重新冠肺炎女性阴道样本中转录组学变化显著,且阴道菌群结构也有相应的变化。既往很少有研究关注阴道粘膜在COVID-19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具有较大的创新,为进一步开发针对新冠病毒的防控策略提供重要的思路。
新冠病毒
研究论文
女性
阴道菌群
转录组学
阴道病毒组
生殖器炎症,别忘宫颈阴道病毒组
既往对宫颈阴道微环境的研究更多集中在细菌组上。随着HPV被证实可能引起宫颈癌后,人们意识到在宫颈阴道微环境中,病毒组可能与细菌组、真菌组存在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并影响疾病/健康的状态。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阴道微环境的病毒组与局部炎症状态的改变,为进一步开展病毒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阴道病毒组
研究论文
女性
生殖道炎症
阴道菌群
混合性阴道炎
天津医科大学团队:孕晚期混合性阴道炎需关注
常见的阴道感染,即细菌性阴道病(BV)、需氧性阴道炎(AV)、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和滴虫病,可导致不良的妇产科结局,如宫颈炎、盆腔炎、术后感染、宫内感染、围产期感染和新生儿感染。混合性阴道炎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阴道炎同时发生。本研究关注孕晚期女性混合性阴道炎的感染情况、危险因素以及与妊娠结局的关联,值得临床诊疗过程参考借鉴。
混合性阴道炎
研究论文
阴道菌群
阴道致病菌
围产期感染
阴道菌群
口服益生菌干预阴道菌群?再添新证据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设计和对孕早期/晚期的阴道拭子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孕期补充鱼油或者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对阴道菌群有影响,并且孕早期的阴道菌群可能与随后的妊娠期糖尿病存在关联。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
阴道菌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团队:自然流产与阴道菌群存在关联
阴道菌群一直被认为是自然流产发生的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到与自然流产相关的阴道菌群种类,随后聚焦到阿托波菌上,为进一步开展阴道菌群健康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自然流产
阴道阿托波菌
16S rRNA
混合性阴道炎
国内团队:混合性阴道炎阴道菌群有特点
发表在《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关注混合性阴道炎(主要是细菌性阴道炎和阴道念珠菌病)的阴道菌群变化,详尽分析了其中的主导菌群变化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混合性阴道炎的诊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混合性阴道炎
研究论文
阴道菌群
细菌性阴道病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细菌性阴道炎
再识Amsel阴道炎诊断标准与阴道菌群的关联
本研究纳入两个女性群体,包括肯尼亚和西雅图女性,分别探索阴道炎Amsel诊断标准与阴道菌群之间的关联。总体来说,虽然这两个群体中阴道炎患病率、体征等差异很大,但阴道核心的细菌始终与细菌性阴道炎存在一致的关联。
细菌性阴道炎
研究论文
Amsel标准
阴道菌群
阴道菌群
Nature子刊:一文+一图读懂阴道菌群(综述)
阴道微环境与女性健康的关联巨大,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这篇综述详细总结了阴道菌群的特点、与疾病的关联、潜在影响因素、潜在干预措施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是值得一读的深度好文。作者提到,前期大量流行病学证据已经揭示了很多关于阴道菌群及其与宿主健康的关系,但不幸的是,我们对观察性研究和基于测序数据的分析并不能展示其中具体机制的探讨。这些观察性研究产生了很多的科学假说,都需要在实验室进一步检验。因此,亟需一个包含阴道菌群的宫颈阴道模型,并整合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免疫组学的数据开展研究。
阴道菌群
综述
女性
阴道菌群
Nature子刊:一文+一图读懂阴道菌群与更年期健康(观点)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快,女性更年期健康问题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更年期中常见的反复阴道炎症状、睡眠和情绪问题等,困扰着诸多女性。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观点评论文章总结了女性不同时期阴道菌群的特点,阐明了阴道-肠道菌群之间的关联,并指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作用,在缓解更年期女性睡眠、情绪问题中的价值;此外,通过肠道菌群作用,可能对体内激素水平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阴道菌群。而阴道菌群靶向疗法的进步,为阴道菌群干预提供了可能。
阴道菌群
更年期
女性
肠道菌群
雌激素
惰性乳酸杆菌
Nature子刊:揭秘阴道乳酸杆菌中的“叛徒”——惰性乳杆菌
一直以来,无论是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还是机制研究证据,都提示阴道中的惰性乳酸杆菌可能与卷曲乳酸杆菌不同,其占主导的阴道菌群可能与包括细菌性阴道炎在内的各种生殖健康问题存在关联。但是这其中的机制一直未被阐明。因此,常规的甲硝唑等治疗手段只能针对“有害菌”,但对此种“有害的”乳酸杆菌束手无策。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这篇研究发现了惰性乳酸杆菌在阴道中生存的关键“条件”——半胱氨酸,或许这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未来可以通过干预阴道环境中半胱氨酸来调节阴道菌群!
惰性乳酸杆菌
研究论文
阴道菌群
半胱氨酸
细菌性阴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