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基础研究
文章数:434篇
类器官
复旦肿瘤医院:用游离癌细胞培养类器官,提供抗癌新方法
无法通过手术方法治疗的转移型结直肠癌,对治疗提出了新挑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近期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通讯文章,介绍了通过血液游离癌细胞培养类器官的方法,为建立转移型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值得参考。
类器官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结直肠癌
转移性结直肠癌
芦荟多糖
国内团队:芦荟多糖可改善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健康
芦荟多糖(APs)是一种芦荟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是有益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对人体有益。但是目前人们对APs的消化和体外发酵特性尚不明确。近期江南大学的钱和团队与浙江工商大学的朱炫团队联合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的研究工作,通过应用粪便体外发酵APs发现,APs可以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提示APs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促进肠道健康。
芦荟多糖
功能食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其它(不以人、动物或细胞为对象的研究)
灵芝多糖
浙江中医药大学:灵芝多糖调节菌群以抑制小鼠的食源性肥胖
灵芝被发现具有抗肥胖作用。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王兴亚团队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从破壁灵芝孢子粉中提取的多糖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高脂血症及炎症。
灵芝多糖
破壁灵芝孢子粉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环境污染物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从动物来源食物中摄入的污染物PCDD/F及PCB
多氯代二苯并对二恶英、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D/F)及多氯联苯(PCB)是两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人体可通过呼吸、饮食摄入及皮肤接触暴露于PCDD/F及PCB中。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张海军团队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中国大陆5个地区(东北、西北、中部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的市场上的11种动物来源食物进行分析,对比了不同地区、不同食物中的PCDD/F及PCB浓度。
环境污染物
食品安全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microRNA
特定microRNA或可作为IBS的治疗靶点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IBS患者的结肠中,2种microRNA(microRNA-219a-5p及microRNA-338-3p)的表达显著低于健康对照,机制上,microRNA-219a-5p可影响肠道屏障功能,而microRNA-338-3p可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而影响内脏高敏感性。该研究结果提示,microRNA或可作为IBS的治疗靶点。
microRNA
microRNA-219a-5p
microRNA-338-3p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IBS
段丽萍团队:肠道菌群/褪黑素轴或是治疗IBS的新靶点
肠道菌群/肠道激素轴失调可能促进IBS的发病,褪黑素在肠动力及肠道免疫中发挥有益作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段丽萍团队在Genomics, 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IBS患者及移植了IBS患者的粪菌的无菌大鼠中,结肠褪黑素表达显著上调,而部分丁酸盐产生菌的丰度与褪黑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在体外,丁酸盐可增加BON-1细胞的褪黑素分泌。该研究结果提示,调节肠道菌群/肠道激素轴或是治疗IBS的潜在策略。
IBS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褪黑素
肠道菌群
1型糖尿病
抗炎治疗改善肠道损伤和菌群稳态,或可减少1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T1D)通常伴随有肠黏膜的损伤,表现为肠屏障功能破坏,炎性细胞浸润,诱导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分节丝状菌(SFB)的减少,但是导致这些肠道病理改变的原因并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Gut上的研究工作证实I型糖尿病中肠黏膜功能的改变与T1D介导的促炎反应有关,与高血糖无直接关系。经过抗炎治疗可以显著改善T1D中肠粘膜功能的损伤,保护肠道菌群稳态,从而降低T1D的发生率。
1型糖尿病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研究论文
T1D小鼠
微生物组基因组目录
Nature子刊:陈从英、黄路生院士等建立猪肠道微生物组基因目录
猪肉是目前人类肉产品的重要来源。猪肠道微生物在维持猪健康和保证生猪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人们对于猪肠道微生物组的了解仍然较少,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猪肠道微生物组全面的基因组目录,因此宏基因组测序结果不能有效的分析和检测。近期江西农业大学陈从英和黄路生院士与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了其研究工作,通过针对不同品种,不同农场,不同取材位置的500个猪肠道微生物组宏基因组测序,结合287个已有宏基因组序列结果进行分析,建立了目前最为全面完整的猪肠道微生物组基因目录(PIGC)和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应用PIGC和MAG揭示了野生猪和商业品种猪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的不同。PIGC和MAG为猪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
微生物组基因组目录
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
猪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免疫
Cell子刊:IL-22促进断奶期间的肠道屏障形成
肠道上皮细胞的顶端可形成一层刷状缘膜(BBM),其结构为微绒毛表面覆盖了致密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断奶期间,IL-22促进肠道上皮细胞表达MUC17,后者在肠道上皮细胞顶端形成多糖-蛋白质复合物,以防御外源性分子及细菌的入侵。
肠道免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IL-22
肠道屏障
白色念珠菌
国内团队:白色念球菌加重结肠癌进展
结肠癌的发生与肠道菌群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已经明确一些肠道细菌与结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然而肠道菌群的构成不仅仅有细菌,还有真菌,病毒等,肠道真菌与结肠癌发生的关系并不明确。国内南京大学王婷婷团队在EMBO Journal近期发票的研究工作详细探索了肠道真菌与结肠癌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小鼠突变体,粪菌移植,真菌定植等方法发现,白色念珠菌可以显著促进结肠肿瘤的发生,其具体的机制是白色念珠菌会介导巨噬细胞糖酵解途径上调,从而上调IL7的表达和分泌。IL7通过AhR和STAT3 途径诱导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表达高水平的IL22,从而促进结肠癌进程。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真菌与结肠癌进展的关系,为结肠癌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
白色念珠菌
巨噬细胞
3型天然淋巴细胞
IL-22
结肠癌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ature子刊:孕期补充芳香烃受体激动剂或可预防后代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以急性肠坏死为特征的早产儿疾病,NEC的发展与产前母体子宫内的芳香烃受体(AHR)信号通路受损有关。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母鼠孕期摄入的AHR配体可通过母乳进入后代新生小鼠体内,通过抑制TLR4信号以激活后者肠道上皮细胞的AHR,从而起到预防NEC的作用。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母婴
结直肠癌
中山大学:CMTM6及PD-L1共表达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后有更好的预后
CMTM6是PD-L1的调控因子,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可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山大学的刘然义团队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纳入156名接受辅助化疗及77名未接受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肿瘤组织中的CMTM6及PD-L1的高表达与更多的淋巴细胞肿瘤浸润及更好的预后相关。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CMTM6
PD-L1
前列腺素E2
Science子刊:前列腺素E2抑制菌群诱导的Treg而促进肠道炎症
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前列腺素E2可通过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减少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以减少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I型干扰素,从而抑制肠道调节性T细胞(Treg)的产生,最终促进肠道炎症。
前列腺素E2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菌群-免疫互作
饮食-菌群互作
Nature子刊:肠道细菌影响地中海饮食的“食疗”效果
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300多名男性的饮食、肠道菌群和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标志物进行长期分析,发现地中海饮食对心血管健康的保护性受限于一种普氏菌——Prevotella copri的存在。该研究结果提示,膳食干预用于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可能需要根据个人的肠道菌群特征进行调整,例如对携带Prevotella copri的人来说,体育锻炼和药物(例如他汀)可能会更加有效。
饮食-菌群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地中海饮食
心血管代谢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可检测到抗整合素αvβ6自身抗体
溃疡性结肠炎(UC)与自身免疫相关,但特异性的自身抗原/自身抗体尚未明确。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超过90%的UC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抗整合素αvβ6 IgG阳性,而对照组的阳性率仅有5.2%,即利用抗整合素αvβ6自身抗体诊断UC的敏感度可达92.0%,特异性可达94.8%。该研究结果提示,抗整合素αvβ6自身抗体或可作为UC的诊断标志物。
溃疡性结肠炎
自身抗体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基础研究
烟酰胺
Science子刊:补充NAD+前体或可改善心衰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补充烟酰胺(NAM)可改善肥胖大鼠、衰老小鼠及高血压大鼠的舒张功能障碍,并降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风险。在一项随访20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补充烟酸或其等价物(与NAM同为NAD+前体)与较低的HFpEF及心脏性死亡风险相关。
烟酰胺
研究论文
心力衰竭
啮齿动物(小鼠)
前瞻性队列研究
菌群-免疫互作
巨噬细胞的PTPN2通过三种机制抑制致病菌生长及侵袭
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巨噬细胞中的PTPN2通过三种不同机制抑制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的生长与侵袭:抑制CEACAM表达以限制巨噬细胞的细菌摄取、维持自噬及溶酶体酸化促进巨噬细胞对细菌的清除。
菌群-免疫互作
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
PTPN2
溶酶体
研究论文
脆弱拟杆菌
单个脆弱拟杆菌就可缓解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体造血细胞移植后供体淋巴细胞对宿主抗原反应过度引起的病理过程,供体T细胞经过克隆性扩张和分化,最终损害受体靶器官,胃肠道损伤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JCI insight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给GVHD小鼠模型定植脆弱拟杆菌可通过短链脂肪酸,IL22以及Treg细胞,降低炎症因子,增加肠屏障完整性,该研究证明单个益生菌或可成为一个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
脆弱拟杆菌
移植物抗宿主病【有显著改善】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病毒感染
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不影响SARS-CoV-2病毒的感染
微生物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在维持肠道屏障和调节感染条件下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SARS-CoV-2感染改变了微生物群和短链脂肪酸的产生,然而短链脂肪酸是否反作用于SARS-CoV-2尚不清楚,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SCFA处理并不影响病毒的进入,复制以及载量。
病毒感染
短链脂肪酸(SCFA)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小檗碱
北医三院段丽萍:小檗碱或可用于治疗IBS
靶向肠道菌群失调的药物或可缓解IBS症状。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段丽萍团队在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小檗碱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富集短链脂肪酸产生菌,从而在不同大鼠模型中抑制内脏高敏感性及小神经胶质细胞活化。
小檗碱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其它动物
肠-脑轴
男性不育
不育男性的肠道、尿液及精液菌群的组成及功能变化
European U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25名男性不育症患者及12名有生育能力的健康男性的直肠、精液及尿液菌群,鉴定出了菌群多样性、组成及功能的差异。
男性不育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尿液菌群
精液菌群
菌群-免疫互作
抗生素影响肠道菌群对肠道炎症的调控
来自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使用万古霉素或链霉素处理供体小鼠的粪菌并移植给DSS结肠炎小鼠后,无法缓解后者的肠道炎症,而移植未处理或甲硝哒唑处理后的供体小鼠的粪菌,则可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机制上,甲硝哒唑处理后,乳杆菌属富集,并促进iNKT细胞产生IL-10;而万古霉素处理后,IBD相关致病共生菌富集,氧化应激及单糖代谢相关代谢产物增加,并促进Th1/Th17型免疫应答。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抗生素
还原性白蛋白
还原性白蛋白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有效治疗结肠炎
白蛋白是机体内最为丰富的基质蛋白,在体内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可以通过游离巯基(-SH)抗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结肠炎的重要特点之一,研究显示结肠炎可以显著降低白蛋白,增加氧化白蛋白。但是尚没有研究探索白蛋白潜在治疗结肠炎的功效。近期一篇发表在Redox Biology上的工作显示,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给药还原性白蛋白(r-Alb)可有效改善结肠炎表型,其机制是r-Alb通过巯基(-SH)抑制细胞ROS和超氧化物的生成,降低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该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结肠炎提供了新的干预技术,同时r-Alb作为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还原性白蛋白
DSS结肠炎模型
氧化应激【有显著改善】
GSH
研究论文
菌群-免疫-脑轴
Science子刊:IL-17通过肠道菌群调控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
产生IL-17A及IL-17F的Th17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IL-17缺失小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易感性降低,这一表型与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相关,而恢复菌群可恢复其对EAE的易感性。进一步研究发现,缺失IL-17的Th细胞并未失去致病性,而在肠道上皮中恢复IL-17A的表达即可恢复IL-17缺失小鼠对EAE的易感性。该研究结果提示,IL-17并非直接介导了EAE,而是通过影响肠道稳态而间接介导了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
菌群-免疫-脑轴
菌群-免疫互作
肠-脑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
国内团队:揭示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
类固醇耐药性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SR-Gut-aGVH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陈元仲团队与国外研究者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IFN-γ+ Th/Tc1细胞的缺失及IL-22+ Th/Tc22细胞的扩增在SR-Gut-aGVHD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IL-22可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及易位,而IFN-γ的缺失则促进了CX3CR1高表达单核吞噬细胞(在aGVHD中具有保护性作用)的耗竭。该研究结果提示,IL-22拮抗剂及IFN-γ激动剂或可用于治疗SR-Gut-aGVHD。
急性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免疫耐受
树突细胞诱导免疫耐受性Treg的机制
CD103+ 树突细胞(DC)被认为参与了耐受性外周调节性T细胞(pTreg)的产生。来自eLif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除了CD103+ DC之外,CD103- DC也可将螺杆菌抗原呈递给T细胞,并诱导螺杆菌特异性pTreg的产生。虽然CD103+ DC在高浓度抗原下诱导pTreg的效率最高,但缺失CD103+ DC并不影响pTreg的产生。基于上述结果,该研究提出了一个树突细胞诱导pTreg的模型:DC介导的效应T细胞分化是“显性”的,因此需要所有呈递抗原的DC亚群均可诱导pTreg的产生,以维持肠道免疫稳态。
免疫耐受
CD103+树突细胞
CD103-树突细胞
树突细胞
调节性T细胞 (Treg)
myd88
北京交通大学:肌成纤维细胞中的MyD88促进结肠炎相关肿瘤的发生
Myd88作为TL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组分,在宿主-肠道菌群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北京交通大学的张金华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文章,发现肌成纤维细胞可通过MyD88依赖性途径分泌骨桥蛋白,后者可激活STAT3/PPARγ信号通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M2极化,并增加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AO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相关肿瘤的发生发展。
myd88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结肠炎相关肿瘤
婴儿菌群发育
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发育与形成
肠道微生物在宿主早期免疫教育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报道了婴儿肠道微生物群的发育,进化,以及与卫生相关的环境因素、特应性疾病和随机引入致敏固体后的组成变化,为临床提供更好的健康诊断和评估奠定了基础。
婴儿菌群发育
过敏性皮炎
环境因素
饮食
定植
减肥手术
上海中医药大学:减肥手术减少肠道胆汁酸和脂质吸收,改善代谢
垂直袖胃切除术(VSG)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法,胆汁酸可能介导了VSG的作用。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杨莉团队与国外团队合作在PNA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全身敲除(而非肝脏或肠道特异性敲除)胆汁酸受体——法尼醇X受体(FXR),或口服补充胆汁酸(牛磺胆酸),可抑制VSG对小鼠的代谢改善作用。机制上,VSG通过下调FXR靶基因表达,以降低小鼠小肠中的胆汁酸水平及脂质吸收,从而起到代谢改善作用。
减肥手术
胃袖状切除术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肠-脑轴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产生的丙酸盐缓解小鼠的帕金森病
许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参与了帕金森病(PD)的发病机制。成骨细胞分泌的骨钙蛋白(OCN)可调节脑功能。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刘建民团队、顾燕云团队及上海交通大学的李胜天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OCN可通过调节PD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富集丙酸盐产生菌并增加丙酸盐水平,丙酸盐作用于肠神经元上的FFAR3以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从而缓解小鼠的运动功能障碍及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
肠-脑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帕金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