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肝癌
文章数:52篇
肝癌
高脂饮食导致正常肝组织的糖代谢特征变得类似肿瘤
肝脂肪堆积与糖尿病和肝癌相关,近期发表于Cancer Research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疾病尚未发展之前,高脂饮食已经可以引起小鼠肝脏的糖代谢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的特征与肿瘤中观察到的情况相似。这些发现从细胞代谢的角度,为高脂饮食对肝癌的促进作用,增添了新的机制性证据。
肝癌
高脂饮食
糖代谢
法尼醇X受体(FXR)
Nature Reviews:FXR在代谢疾病和胃肠/肝癌中的作用(综述)
法尼醇X受体(FXR)是一种胆汁酸(BA)受体,被特定BA代谢物激活后发挥转录因子作用,参与调控BA的合成和肠肝循环,影响机体的糖脂代谢,在结直肠癌和肝癌等癌症中也有潜在作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综述文章,总结了FXR在代谢性疾病以及结直肠癌和肝细胞癌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潜在的靶向药物进行了探讨。
法尼醇X受体(FXR)
代谢疾病
结直肠癌
肝癌
胆汁酸
肝癌
港中大:膳食摄入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可引发人体肝癌
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一些草药和食物)的肝毒性物质,但由于缺乏人类的流行病学研究数据,PA是否会在人体中引起肝癌尚无定论。香港中文大学林鸽团队近期在Hepatology发表研究,通过分析PA引起的DNA突变特征,首次提供了PA相关肝癌的临床证据。基于该突变特征的分析显示,我国可能有超过40%的肝癌与PA暴露有关。
肝癌
膳食致癌物质
基因突变
肝癌
Nature子刊:NAFLD相关性肝癌患者的肠道菌群或抑制外周免疫
肠道微生物调控肝癌中的免疫反应。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利用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技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相关的肝硬化合并/未见肝癌(HCC)的患者的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发现NAFLD相关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随着HCC进展,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发生改变。NAFLD-HCC患者的肠道菌群中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种类增加,其肠道菌群提取物在体外可诱导免疫抑制表型,这或与HCC患者较差的临床结果和免疫治疗耐药性有关。
肝癌
非酒精性脂肪肝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免疫抑制
肝癌
复旦大学团队:NOD2或是肠肝轴病症感应器
复旦大学张思、陈舌与附属中山医院薛如意团队研究成果。研究发现,肝脏肝脏模式识别受体NOD2可以1)通过RIP2依赖性的方式促进肝炎发生,2)通过不依赖RIP2的方式诱导核自噬,两种方式促进HCC发生。该研究表明,NOD2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可以感知到达肝脏的肠道菌群或代谢物,从而能够作为肠肝轴相关病症的表征或潜在靶点。
肝癌
Nod2
核纤层蛋白A/C
核自噬
RIP2
膳食镁
镁摄入或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NIH-AARP膳食和前瞻性研究队列研究,结果显示:膳食镁摄入与肝癌风险呈负相关。并且,在中重度饮酒人群体内,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该现象受相关的实验结果及机制探索数据所佐证。
膳食镁
肝癌
前瞻性队列研究
流行病学
营养干预
癌症早筛
国内团队:无创血液测试或能提前4年筛查出多种消化道早期癌症
癌症的早期发现有可能降低癌症死亡率,但有效的早期筛查试验必须在常规诊断前几年就检测出无症状癌症。来自复旦大学的李晋、鹍远基因的Rui Liu和Yuan Gao、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Kun Zhang、复旦大学和卡罗林斯卡学院的Weimin Ye研究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开发了一项基于循环肿瘤DNA(ctDNA)的无创血液测试,可在常规诊断前4年筛查出包括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肺癌和肝癌在内的多种癌症。尽管该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纵向研究来证实,但其提示癌症可以在目前标准护理的4年前被非侵入性的方式检测出来。
癌症早筛
胃癌
食管癌
结直肠癌
肺癌
肝癌
饮食限制或有助于预防肝癌
饮食限制(DR)是一种预防肥胖、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策略。尽管肥胖、代谢综合征、脂肪肝和肝细胞癌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但DR对脂肪性肝癌发生的机制和影响尚不完全清楚。Liver Cancer最新发表的研究发现,DR或通过减弱炎症、细胞应激、细胞增殖、胰岛素信号和衰老,从而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转基因(HCVcpTg)小鼠的脂肪肝相关肝癌发生。这些发现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每天持续减少30%的食物摄入量有利于预防由HCV核心蛋白引起的脂肪变性相关肝癌发生。
肝癌
NF-κB
stat3
Cyclin D1
p62/SQSTM1
肝癌
国内团队:醛缩酶B异常参与肝细胞癌变
代谢重编程是癌症的核心特征,但在肝细胞癌变中仍未明确定义。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尹慧勇、Yongzhen Tao以及来自上海东部肝胆外科医院的程树群研究团队合作发表于《Nature Cancer》的研究,揭示了肝细胞癌代谢重编程的一种新模式,该研究结果提示了一种可能的治疗策略。
肝癌
醛缩酶B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G6PD
肝癌
酒精及HBV调控的肝脏菌群影响肝癌进展
酒精与乙肝病毒(HBV)可协同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来自Cancer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HBV和酒精在一个正常的致癌微生物组内作用,促进肿瘤的发展,但也能下调某些致癌微生物。深入了解为什么这些微生物在接触HBV或酒精后下调,以及为什么大多数致癌微生物没有下调,可能对理解肿瘤前肝脏微生物组能否被抑制或逆转以限制癌症进展至关重要。
肝癌
肝细胞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微生物组
肝癌
从肝硬化到肝癌,肠道菌群有什么改变?
肝硬化是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肠道菌群在肝脏疾病中也起到关键作用,但影响肝硬化发展为HCC的因素以及肠道菌群与HCC的关系仍不清楚。最新发表在《mSystems》的研究发现,从代偿性肝硬化到失代偿性肝硬化,再到HCC相关性肝硬化,肠道微生物丰度不断改变,且微生态失调愈发严重。此外,该研究第一次报道了环境因素对HCC-肝硬化的影响,如超重、脂肪肝、膳食糖和人工甜味剂与肠道微生物成分的改变相关。
肝癌
饮食
AKK菌
肠道微生物组
肝硬化
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可抑制发酵纤维诱导的小鼠肝癌
膳食纤维被认为对健康有益,但先前的研究表明,在Toll样受体5(TLR5)敲除小鼠中,喂食菊粉可使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并导致部分小鼠发展出胆汁淤积及肝癌。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万古霉素可通过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抑制具有纤维发酵及次级胆汁酸生成能力的细菌,以减少次级胆汁酸的产生,从而抑制菊粉等可发酵纤维诱导的肝癌发生。
万古霉素
Toll-like receptor 5
inulin
soluble fiber
Fermentation
肝癌
肠道微生物在肝癌中的作用(综述)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最新发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综述文章回顾了肠道微生物在HCC中的作用。讨论了肠-肝轴在小鼠模型和患者中促进HCC发展的机制,包括生态失调、肠道渗漏和细菌代谢物,并特别关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作为HCC发展最快的诱因。此外,还回顾了近年来利用肠道菌群作为肝癌患者潜在的诊断工具和新的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在免疫治疗方面。
肝癌
liver cancer
Dysbiosis
checkpoint inhibitor
antibiotics
血清胆固醇
国内团队:血清胆固醇水平助力肝癌治疗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和付静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宁光团队等,近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文章。研究以C57BL/6J小鼠为基本实验模型,采用不同的方式(高胆固醇膳食和基因敲除小鼠等)增加小鼠血清胆固醇水平,并评价由此带来的肝细胞癌(HCC)的抑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血清胆固醇通过增加NK细胞来抑制HCC的发生与发展。这一发现为HCC的治疗提供思路。
血清胆固醇
肝癌
liver cancer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Metabolism
肝癌
Nature Reviews:肝癌研究进展年度回顾(年度回顾)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中晚期HC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为2-3年。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对HCC发展的认识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而晚期HCC的治疗也有了显著进展。来自香港大学的Irene Oi-Lin Ng与Lo-Kong Chan发表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综述回顾了2019年HCC研究取得的重要成就。这些激动人心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HCC的理解,并为我们战胜这一致命癌症的目标设定未来的关键方向。
肝癌
单细胞分析
细胞亚群
细胞-细胞互做
甲胎蛋白
肝癌
国内团队:肝细胞癌中单个免疫细胞的动态特性
肝癌是世界上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肝细胞癌(HCC)约占所有肝癌发病率的90%。虽然免疫治疗对其他癌种有一定的临床益处,但HCC对免疫治疗的应答率非常低。患者整个免疫系统各参数与免疫应答效率息息相关。因此,确定HCC患者的免疫特征对HCC的免疫治疗至关重要,包括确定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组成和性质,以及与其他免疫相关解剖区域的比较等。来自北京大学的张泽民、任仙文、北京世纪坛医院和北京大学的彭吉润、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的Kang Liu研究团队近日在Cell发表一项最新研究,其结合两种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技术,制作来自5个免疫相关位点(肿瘤、邻近肝脏、肝淋巴结、血液、腹水)的HCC患者CD45+免疫细胞转录组,旨在研究HCC患者不同免疫相关位点的免疫细胞群。该研究鉴定了两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亚群,并发现两个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相关的基因在TAM中高表达。另外,还发现了一群LAMP3+树突细胞(DCs),具有调节多种淋巴细胞亚型的潜力。该研究揭示了不同CD45+细胞类型的动态特性,为HCC的免疫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肝癌
免疫细胞亚群
巨噬细胞
树突细胞
SLC40A1
肝癌
Nature:健康肝细胞如何向疾病状态转变
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病因是过量饮酒、病毒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范围包括肝脏炎症、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HCC)等。HCC基因组表现出不同的突变特征,导致30个以上癌症基因的反复突变。来自正常肝脏的干细胞突变负担低、多样性特征有限,这预示了健康肝细胞进展为慢性肝病以及随后的恶性转化过程变得更为复杂。最新发表在Nature杂志的研究,对来自5个健康肝脏和9个肝硬化肝脏的100-500个肝细胞的482个显微解剖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比了健康肝脏和肝硬化肝脏的突变负担及活跃程度。该研究提供证据证明体细胞突变记录了肝脏组织从健康状态到疾病状态的暴露、毒性、再生和克隆结构。
肝癌
肝硬化
突变负担
克隆扩张
驱动突变
肝癌
Cell子刊:肝癌细胞如何重塑肿瘤微环境(海外华人团队)
癌症是一个进化过程的结果,在外部压力(如肿瘤微环境(TME))的作用下,确定性的肿瘤特征被优先选择以适应生存,同时也引入某些随机特征。因此,复杂的癌症基因组学和TME在各类组织或单个肿瘤中被认为是恶性实体肿瘤的常见现象。这些特点造成了分子层面的难题,即如何定义有效的分子靶向治疗。因此,了解癌症基因组的多样性,特别是瘤内异质性(ITH),有助于改善治疗失败、耐药性等最终致命的困境。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Xin Wei Wang团队近日在Cancer Cell杂志发表的文章探究了肝癌细胞如何驱动肿瘤微环境的重编程。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肝癌的不同生态系统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肝癌
liver cance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holangiocarcinoma
Single-cell
肝癌
国内团队Cell发文: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的蛋白基因组学特征
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樊嘉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周虎团队及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高大明团队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乙肝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蛋白磷酸化组学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发现基于多组学数据,可将肝癌患者分为3个亚群,不同亚群的患者具有不同的预后情况及潜在治疗靶点。这一研究有望在将来为肝癌的预后判断、分子分型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精准指导。
肝癌
AA signature
ALDOA
CTNNB1
hepaotcellular carcinoma
肝癌
Nature:“组合拳”治疗肝癌新思路
肝细胞癌突变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亟需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组合拳”方法曾被提出用于癌症治疗,即第一种药物会引发第二种药物所利用的弱点。衰老细胞具有独特的细胞特征,其对senolytic试剂具有较高敏感性。最新发表在Nature杂志的文章,探索如何对TP53突变肝癌使用“组合拳”方法进行治疗。该研究发现使用DNA复制激酶CDC7抑制剂可诱导肝癌细胞衰老,接着用mTOR抑制剂抑制mTOR信号,使其反馈再激活被阻断,导致mTOR持续抑制和细胞死亡。该“组合拳”疗法的有效性在多种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也为特定突变的肝癌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肝癌
CDC7
TP53
XL413
细胞衰老
肝癌
香港中文大学:如何降低慢性乙肝患者患肝癌风险?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肝细胞癌(HCC)、肝硬化并发症、肝脏相关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其向肝硬化、肝脏相关死亡(包括HCC)发展的风险。目前,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的两种前药,包括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酯(TDF)和替诺福韦阿拉福胺(TAF),被推荐为CHB患者一线的核酸类似物(NA)治疗。然而,用替诺福韦(TDF)或恩替卡韦治疗HBV感染患者,其患HCC风险的研究结果相互矛盾。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的Grace Lai-Hung Wong团队比较了TDF与恩替卡韦对中国慢性HBV感染患者患HCC风险的影响。该研究共纳入29350名接受恩替卡韦或TDF治疗的CHB患者,使用倾向评分加权和1:5匹配来平衡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结果证明在中位3.6年的随访中,与恩替卡韦治疗相比,接受TDF治疗与降低中国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癌风险相关。
肝癌
ANTIVIRAL THERAPY
liver cancer
nucleos(t)ide analogues
PS matching
肝癌
国内团队:肠道微生物介导的锌稳态可影响肝癌细胞生长
锌(II)姜黄素复合物在低微摩尔浓度下对癌细胞表现出中等细胞毒性。然而,锌(II)复合物的临床应用受到其水解不溶性和生物药效低的限制,且其抗肿瘤机制尚不清楚。来自中山大学的许东晖团队近日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杂志发表文章,研究了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基础的Zn(II)-姜黄素(ZnCM-SD)固体分散体对肝细胞癌(HCC)的体内外作用及机制。值得注意的是,ZnCM-SD对锌稳态的调节及其化学增敏作用依赖于肠道菌群。
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ut microbiome
curcumin
Zinc homeostasis
肝癌
Nature子刊:肝细胞癌现状分析(综述)
发表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综述详细分析了肝细胞癌发病趋势、风险因素、预防及管理措施。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四最常见的癌症相关致死因素,其风险因素包括慢性乙/丙型肝炎、酒精成瘾、代谢性肝病、饮食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和马兜铃酸的暴露等,所有风险因素皆可预防,因此风险防范对降低全球HCC负担来说至关重要。另外尽管HCC监视和早期检测可有效提高治疗效率,但是HCC监视在全球范围并未充分利用。HCC预防合理配置、消灭肝炎病毒、提高HCC监视及治疗效率将有助于降低全球HCC负担。
肝癌
发病趋势
风险因素
预防措施
治疗手段
肝癌
对肝癌系统治疗成败的思考(综述)
索拉非尼被批准使用之后,通过与新药物联合使用,肝细胞癌系统治疗有了很大提升。索拉非尼引入了新的肝癌治疗理念:始终以药物为基石的晚期肝癌治疗中,靶向肝癌发生标记物可改变其惨淡的预后。受试患者的筛选、对预后和终点的判断都是临床试验设计中的重大难题。另外,目前用于确定治疗反应或进展的标准可能会影响医生做出合适的临床判断。本综述讨论了肝癌系统性治疗的进展并总结了大量临床试验。尽管新的治疗方式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被迅速且大量使用,但是基于过去成败经验积累而设计的临床试验依旧至关重要。
肝癌
Systemic treatment
索拉菲尼(sorafenib)
clinical trials
肝癌
华人团队:肝细胞癌早期检测新方法
肝细胞癌患者预后效果差,原因之一在于缺乏高度灵敏和特异性诊断标志物。由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樊嘉、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美国西北大学Wei Zhang和芝加哥大学Chuan He合作主导发表于Gut的最新报道显示,通过对2552位中国受试者进行循环无细胞DNA(cfDNA)中的5-氢氧甲基胞嘧啶(5hmC)全基因组测绘及分析,开发出一项非入侵性早期肝细胞癌诊断方法,可高效诊断早期肝细胞癌且可区分早期肝细胞癌与乙肝、肝硬化病史。
肝癌
早期诊断
5hmC
cfDNA
全基因组测绘
肝癌
国内团队:人肝细胞来源类器官模拟肝癌起源
人类肝癌包括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早期不易诊断,预后较差。因此对肝癌起源的更多了解有助于提供潜在预防性治疗的依据,并且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等团队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发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上,该研究发现,通过基因操纵建立起源自人肝细胞的肝脏类器官,可模拟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早期起源,或可为预防性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肝癌
肝脏类器官
肝癌起源
p53
RB
肝癌
Cell子刊:国内团队描绘人类肝癌药物基因组图谱
肝癌具有高度异质性、不良预后和不良药物反应等特点。因此,对肝癌遗传学改变和药物反应之间的关系有更全面的了解对提升肝癌精准治疗疗效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与细胞研究所团队建立了由81个人肝癌细胞模型组成的肝癌细胞模型库(LIMORE),对LIMORE药物基因组分析发现了基因-药物的潜在关联,将提供丰富资源用以促进肝癌药物发现。
肝癌
liver cancer
patient-derived cancer models
Pharmacogenomics
sorafenib
肝癌
加工红肉可能增加肝癌风险
有很多证据表明,红肉和加工肉可增加结直肠癌风险,但肉摄入与肝癌的关联尚不明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美国两大著名前瞻性队列的数据,结果表明用禽肉和鱼肉等白肉替代加工红肉,或许有助于降低肝癌风险。
肝癌
red meat
processed red meat
Fish
poultry
肝癌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肝细胞癌药物新靶点——APLN
肝细胞癌发病机理较复杂,其包含了分子异常改变的累积。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通过RNA测序和基因芯片分析发现一个异常基因Apelin(APLN)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上调。本研究旨在探索APLN的功能、致癌机制及其临床价值,揭露了APLN在HCC中行使原癌基因的功能,靶向APLN受体(APLNR)可抑制HCC细胞体内外生长。APLN或可作为潜在药物靶点,并预测HCC患者预后。
肝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PLN
prognosis
PI3K/Akt
肝癌
贾伟:肠道微生物组-胆汁酸的交互作用及其对肝脏癌症进展的影响
夏威夷大学癌症研究中心教授贾伟博士发表题为《肠道微生物组-胆汁酸的交互作用及其对肝脏癌症进展的影响》的报告,指出胆汁酸及其代谢产物影响肠道菌群组成,而肠道菌群又可以影响胆汁酸的合成和信号传递,这种相互作用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肝癌
胆汁酸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