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中性粒细胞
文章数:26篇
IBD治疗靶点
Science子刊:治疗IBD的新靶点
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对抗TNF及α4β7单抗治疗不应答的IBD患者的炎症结肠部位,ChemR23的表达显著上调,且与粘膜中性粒细胞的浸润相关。ChemR23激动性抗体可促进巨噬细胞的胞葬作用,并减少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从而缓解小鼠的急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及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
IBD治疗靶点
中性粒细胞
慢性炎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结直肠癌
中性粒细胞如何塑造大肠癌治疗反应?
肿瘤浸润中性粒细胞(PMN)是结直肠癌(CRC)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促进肿瘤杀伤细胞的细胞毒性或加重CRC患者病情。在急性结肠损伤中,PMN可增加DNA双链断裂(DSB)负担,并通过micro-RNA依赖的同源重组(HR)修复的抑制促进基因组不稳定性。最新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发现,在急性结肠损伤中,中性粒细胞可塑造DSB修复反应,影响CRC进展并增加对DNA修复靶向治疗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中性粒细胞
Ku70
microRNA
菌群-免疫互作
中山三院:肠道菌群可参与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的发病
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aCSVD)是老年人中的高发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陆正齐团队与项鹏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aCSVD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均发生显著变化,且菌群变化与神经影像学及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相关。在体外,aCSVD患者的菌群或细菌提取物可通过激活RORγt信号,增加中性粒细胞的IL-17A表达。该研究结果提示,菌群-肠-脑-免疫轴在aCSVD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IL-17A
中性粒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姜辣素
生姜中的姜辣素或可缓解自身免疫疾病
姜具有抗炎症及抗氧化效应。JCI insigh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姜辣素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缓解狼疮小鼠模型及抗磷脂综合征小鼠模型的疾病相关表型。
姜辣素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狼疮
菌群-免疫互作
Nature子刊:皮肤菌群促进I型干扰素的产生以修复皮肤损伤
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皮肤共生菌群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机制:皮肤菌群通过TLR2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CXCL10,以招募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至损伤皮肤处;同时,CXCL10与皮肤细菌DNA形成复合物,激活pDC以产生I型干扰素。I型干扰素可激活成纤维细胞及巨噬细胞以产生组织生长因子,从而促进对损伤皮肤的修复。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皮肤菌群
抗真菌免疫
Cell子刊:肺部的免疫细胞互作促进抗真菌防御
烟曲霉菌感染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侵袭性曲霉病(IA)的常见原因,宿主对于IA的防御依赖于肺部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细胞(Mo-DC)。Cell Host and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肺部的Mo-DC及中性粒细胞在烟曲霉菌感染后,可通过分泌CXCL9及CXCL10,招募血液中的CXCR3+ 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进入肺部,而CXCR3+ pDC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的抗真菌防御应答。
抗真菌免疫
Aspergillus fumigatus
CXCR3
CXCL9
CXCL10
结直肠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皮细胞如何促进炎症相关大肠癌发展?
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ATF样3(BATF3)蛋白通过调节常规1型树突状细胞(cDC1)的发育,在感染和肿瘤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BATF3在结肠炎和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在Mucosal Immunology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肠道上皮来源的BATF3依赖于炎症刺激来促进CAC发展,而BATF3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结肠炎和CAC的诊断指标。
结直肠癌
炎症相关癌症
BATF3
CXCL5
中性粒细胞
绿脓杆菌
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痰液菌群
中性粒细胞浸润是支气管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痰液中性粒细胞的弹性蛋白酶活性是支气管扩张的生物标志物。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观察性横断面研究,在185名支气管扩张患者中发现,痰液中性粒细胞的弹性蛋白酶活性升高与痰液菌群的多样性降低、丰富度降低及假单胞菌属(尤其是绿脓杆菌)的富集相关。
绿脓杆菌
弹性蛋白酶
中性粒细胞
支气管扩张
横断面研究
饮食-免疫互作
Science子刊:高盐饮食抑制抗菌防御的机制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高盐饮食可通过增加尿素及糖皮质激素的水平,抑制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抗菌功能,以恶化致病菌诱导的肾盂肾炎。相似地,在健康人体内,1周的高盐饮食干预也可导致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抗菌功能的受损。该研究结果提示,细菌感染期间应避免高盐饮食的摄入。
饮食-免疫互作
中性粒细胞
抗菌防御
高盐饮食
饮食-免疫互作
乙酸盐
乙酸盐增强宿主对艰难梭菌的先天性免疫应答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菌群代谢膳食纤维产生的乙酸盐可抑制小鼠的艰难梭菌感染。机制上,乙酸盐通过激活游离脂肪酸受体2,促进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的招募并产生IL-1β,同时促进3型天然淋巴细胞产生IL-22,以增强小鼠对艰难梭菌感染的先天性免疫应答,并抑制肠道细菌的易位。
乙酸盐
游离脂肪酸受体2(FFAR2)
乙酸盐
3型天然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IBD
粪便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或可用于评估IB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IBD的特征之一为中性粒细胞的肠道浸润。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结肠炎小鼠模型及IBD患者中均发现,粪便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鼠柠檬酸杆菌感染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中,SerpinA3N(可抑制NE活性的蛋白酶抑制剂)可缓解NE造成的组织损伤。因此,NE或可作为评估IB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志物,以及IBD的潜在治疗靶点。
IBD
中性粒细胞
弹性蛋白酶
结肠炎
IBD治疗靶点
结直肠癌
Cell子刊:上皮NOTCH1信号推动结直肠癌转移
结直肠癌(CRC)转移过程及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也缺乏相应的治疗策略。近期发表在Cancer Cell杂志的研究发现,在KrasG12D驱动的小鼠锯齿状CRC模型中,肠上皮细胞的NOTCH1信号通路活化,并依赖TGF-b通路招募中性粒细胞,从而驱使CRC转移。
结直肠癌
转移
NOTCH1
Wnt信号通路
TGF-β信号通路
胆结石
Cell子刊:揭示形成胆结石的免疫机制
胆结石是非住院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来自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胆结石形成的生物学机制。中性粒细胞摄入胆固醇结晶后促进胞外网状结构的形成,从而在活性氧的参与下促进胆结石的形成。
胆结石
neutrophils
gallstones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cholesterol crystals
HIV感染
HIV感染者的中性粒细胞存活与肠道菌群组成相关
《PLoS Pathoge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HIV感染者中,肠道菌群的组成可能影响了结直肠粘膜中的中性粒细胞存活,体外实验证实乳杆菌属中的特定菌株可降低中性粒细胞的存活率。
HIV感染
HIV感染
中性粒细胞
肠道菌群
Brigitta Stockinger
组织修复
蛋白质科学中心:中性粒细胞促进巨噬细胞修复
来自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的贺福初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中性粒细胞通过产生活性氧,促进巨噬细胞的M2极化,从而介导肝脏修复的机制。
组织修复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M2巨噬细胞
活性氧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血清淀粉样蛋白介导菌群进行免疫调控
《PLoS Pathoge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肠道中的血清淀粉样蛋白(SAA)——一种在菌群定殖后产生的免疫调节因子,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异常活化。该结果对阐释菌群-免疫互作具有参考价值。
菌群-免疫互作
血清淀粉样蛋白A
中性粒细胞
Duncan Sproul
Roza H Ali Masalmeh
肠道通透性
肠道通透性增加抑制JAM-A缺陷小鼠的中性粒细胞招募
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肠道通透性增加的情况下,上皮细胞缺失接合粘连分子-A(JAM-A)的小鼠中,中性粒细胞的招募受到了抑制。
肠道通透性
JAM-A
中性粒细胞
肠道通透性
O O Sullivan
结肠肿瘤
中性粒细胞在抑制结肠肿瘤生长及侵袭中的关键作用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结肠癌小鼠模型中,中性粒细胞的缺失可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及侵袭,并改变结肠肿瘤中的菌群组成及数量,菌群的变化及其诱导的IL-17的产生介导了肿瘤侵袭性的增强。
结肠肿瘤
PMNs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cytotoxic
genetic
动脉粥样硬化
促炎肠道菌群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参与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此前研究表明,肠道菌衍生物氧化三甲胺(TMAO)是菌群失调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机制。Circulation Research近期发表小鼠研究,通过菌群移植实验证实,促炎性的肠道菌群可使有易感遗传背景的小鼠炎症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加快,该作用与SCFA的减少相关,但似乎不涉及TMAO的变化。这些发现再次表明肠道菌群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介导作用,改变肠道菌群组成有望成为防治手段。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
系统性炎症
氧化三甲胺
益生菌
短双岐杆菌MRx0004在哮喘小鼠中的保护作用
在严重哮喘中,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可造成呼吸道炎症。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发现哮喘小鼠模型在口服益生菌——短双歧杆菌MRx0004后,肺部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减少,炎症因子减少,调节性T细胞增加,且抑制炎症的效果优于IL-17抗体治疗。
益生菌
哮喘
短双岐杆菌MRx0004
呼吸道炎症
中性粒细胞
结肠炎
iNKT-肠道菌群-中性粒细胞轴调节肠道炎症
Frontiers in Immunology近期发表一项小鼠研究,表明iNKT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进而影响中性粒细胞的炎症调节特性,在肠道炎症中起重要作用。
结肠炎
炎症
粘膜免疫
固有免疫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PP:菌群如何通过CXCR2以在结肠炎中起保护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小鼠菌群与针对阿米巴性结肠炎的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受体CXCR2的关键性作用,很值得一读的文章,特别推荐!
中性粒细胞
结肠炎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中性粒细胞
Immunity:中性粒细胞到底有何作用?(综述)
在人体稳态、免疫系统和肿瘤免疫中,中性粒细胞有什么作用呢?这篇综述值得一读。
中性粒细胞
癌症
稳态
免疫
Brian G Feagan
中性粒细胞
IR:中性粒细胞与口腔菌群到底如何共处?(综述)
Immunological Reviews,IF 9.542,关于人体中性粒细胞与口腔菌群的重量级综述,值得一看。
中性粒细胞
口腔菌群
Stavros Bashiardes
Eran Elinav
高凝血状态
Nature子刊:小肠癌症发生的新机制
凝血和中性粒细胞过度激活在多种人类癌症中发现。①血液高凝状态及中性粒细胞是否参与肿瘤发展仍未知②自发性肠肿瘤与低密度中性粒细胞和致瘤性N2表型及NET形成相关③脂多糖诱导中性粒细胞C3a受体增加,激活补体级联反应④在一群小肠癌患者中发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和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
高凝血状态
中性粒细胞
小肠癌症
中性粒细胞
Nature:免疫细胞的命运,菌群来调控?
① 中性粒细胞由衰老的及骨髓中释放的新生中性粒细胞组成,衰老的中性粒细胞可上调自身清除受体CXCR4;② 体外培养的衰老中性粒细胞显示出迁移能力和促炎特性下降;③ 小鼠体内的中性粒细胞的促炎活性与其老化呈正相关,且炎症条件下衰老的中性粒细胞呈现过度活跃状态;④ 菌群通过TLR及MyD88信号通路驱动中性粒细胞的衰老,清除肠道菌群导致循环的衰老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并改善镰状细胞病或内毒素引发的浓毒性休克的病症及炎症相关的器官。
中性粒细胞
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