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炎症
文章数:148篇
胰腺癌
确诊前的炎症反应可能降低胰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慢性炎症可能促进胰腺癌的起始及进展。来自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美国胰腺癌患者中发现,确诊前的高水平炎症应答与更高的死亡风险及更短的总生存期相关,长期炎症性饮食也与更高的死亡风险相关。
胰腺癌
研究论文
饮食炎症指数
炎症
前瞻性队列研究
炎症
Nature子刊:果糖或促进支持LPS诱导的炎症
发达国家中,果糖的摄入量大幅增加,与肥胖、2型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关。然而,高水平膳食果糖对于免疫细胞(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果糖刺激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发生代谢重编程,谷氨酰胺的分解和氧化代谢增加,促进mTORC1驱动的促炎细胞因子的翻译,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支持LPS诱导的促炎反应,但同时导致细胞代谢弹性的损失。
炎症
果糖
细胞代谢
炎症性肠病(IBD)
Nature子刊:宿主遗传变异对肠道基因表达的影响,受炎症状态调控
超过240个基因风险位点与炎症性肠病(IBD)相关,但对它们如何在肠道组织中促进疾病发展人们所知甚少。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鉴定出炎症依赖性的肠道顺式表达数量性状位点(cis-eQTLs),揭示出炎症状态调控宿主遗传变异对肠道基因表达的影响,或有助于确定参与炎症的细胞类型和通路以及指导未来的药物开发,为IBD患者的精准医疗提供参考。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
宿主遗传变异
城市化
Nature子刊:城市化相关的饮食及代谢变化促进炎症
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比了323名健康坦桑尼亚人(253名城市居民、70名乡村居民)的免疫及代谢表型,发现城市生活与促炎免疫表型相关,而食物源性及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差异可解释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在炎症应答上的差异。
城市化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炎症
植物性膳食
素食或可缓解机体炎症(综述)
氧化应激和炎症等几乎伴随机体所有代谢性疾病,同时也可以作为相关性疾病的干预靶点。本文综述了近5年共29项研究,分析了膳食模式与其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植物性食品的膳食模式与两者的生物标志物显著负相关。因此,文章推测,植物性膳食可以缓解氧化应激/炎症相关标志物,为相关人群提供膳食建议。
植物性膳食
炎症
氧化应激
西方饮食
短期西式饮食引发肠道菌群紊乱,促发炎症
文章探究了西式饮食对IL-23介导小鼠皮肤、关节炎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西式饮食模式可以促发IL-23小鼠炎症,并且该现象与肠道菌群有关。
西方饮食
炎症
肠道菌群
皮肤炎症
关节炎症
心血管
饱和脂肪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需重新审视
饱和脂肪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饮食中的饱和脂肪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从而促进心脏病的发生。然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研究中,对所谓的“饮食-心脏假说”提出了挑战。新的膳食脂质的顺粘适应(HADL)模型,解释了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是一种自适应的稳态调节,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优化细胞功能。与该模型相对应,研究 还进一步提出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其他相关因素,如饮食-肠道微生物组相互作用导致的内毒素负荷增加,以及慢性低度炎症。
心血管
饱和脂肪
低密度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菌群-肠-脑轴
军事医学科学院:环境噪音扰乱菌群-肠-脑轴,可促进老年痴呆
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崔博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发表研究,发现在遗传易感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慢性环境噪音暴露会扰乱菌群-肠-脑轴的氧化-炎症-屏障稳态,加剧阿尔茨海默疾病进展。
菌群-肠-脑轴
噪声
肠道屏障
阿尔茨海默病
氧化应激
肠屏障
电子烟损伤肠道屏障并诱发炎症
电子烟的使用日益增长,但其安全性有待研究。iScience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长期慢性地吸入电子烟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诱发炎症,破坏宿主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反应。研究提示电子烟或有害肠道健康。
肠屏障
电子烟
炎症
银屑病
Science子刊:抑制IL-36R信号或可治疗皮肤炎症和肠屏障损伤
IL-36RN功能缺失突变可引起IL-36R拮抗剂的缺乏,导致DITRA,这是一种罕见的炎症性人类疾病。Science Immun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增强hIL-36R信号构建了人源化DITRA疾病的小鼠模型,并发现了IL-36分子在调控皮肤的促炎性反应和肠道上皮屏障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靶向IL-36R轴或可作为银屑病和炎症性肠病后期肠道病变的潜在治疗策略。
银屑病
IL-36R信号
肠道屏障损伤
炎症
皮肤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肠道和肝脏疾病?(综述)
肠道群体可影响肠道和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菌群与宿主相互适应,形成稳态关系,其中一方的失衡都可能引发疾病。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Mechanisms of Disease近期发表综述,阐述了肠道菌群在多种肠道疾病(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和肝脏疾病(毒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胆道疾病和肝癌)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并总结了其中的一些共性机制,推荐专业人士参考。
肠道菌群
肠屏障
炎症
肝病
肠道疾病
巨噬细胞
CRIg+巨噬细胞抑制肠道细菌DNA诱导的组织炎症及胰岛素抵抗
肝脏CRIg+巨噬细胞在循环细菌及其产物的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肥胖小鼠中,高脂饮食喂养显著减少了肝脏CRIg+巨噬细胞,导致含有肠道菌群DNA的胞外囊泡易位,使细菌DNA在肝脏、骨骼肌等组织中富集,从而诱导组织炎症及胰岛素抵抗。在肥胖患者的肝脏中,也可观察到细菌DNA水平的增加。
巨噬细胞
microbial DNA
extracellular vesicle
Obesity
tissue inflammation
焦虑
菌群代谢物或提高小鼠对应激性焦虑和抑郁的恢复力
慢行应激会破坏免疫稳态,而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则会减弱炎症,从而提高机体对应激诱导的免疫和行为异常的恢复能力。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益生菌和富含多酚的后生元联用可减轻机体回肠和大脑中应激性免疫和行为异常,描述了一种新的联合生物治疗慢性应激性行为损伤的方法,同时定义了肠道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调节周围和脑免疫系统的潜在机制。
焦虑
抑郁
gut-brain-axis
Gut microbiota
adaptive immunity
结直肠癌
Nature重磅综述:大肠癌中,宿主-菌群互作出了啥问题?(一文+一图读懂)
高达90%的结直肠癌(CRC)疾病风险被认为是环境因素(如饮食),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描述了“致癌”CRC相关微生物群。这种生态失调是导致疾病的原因还是仅仅代表了一种旁观者效应,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为了证明因果关系,有必要探究哪些特定类群的微生物或代谢物驱动CRC,并充分描述其潜在机制。最新发表在Nature的综述讨论了到目前为止已报道的CRC中宿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特别关注与肠道屏障破坏、基因毒性和有害炎症相关的机制,并评论了该领域的未知和挑战,以及尖端技术如何帮助克服这些困难。我们特别将文中的配图编译为一图读懂,希望能帮你涨知识。
结直肠癌
综述
菌群
基因毒性
代谢产物
慢性肾病
Nature Reviews:“食疗”如何改善慢性肾病(综述)
中国自古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很多食物或者某些膳食模式可用于防治疾病。近期发表于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的一篇综述,介绍了“以食为药”(food as medicine)治疗慢性肾病(CKD)的相关研究进展。文章讨论了“以食为药”和“食物组”(foodome)的概念,归纳了多种食物和/或其生物活性成分对CKD中不同病生理特征(表观遗传、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早衰、线粒体功能、炎症和氧化应激相关转录因子、一氧化氮生成)的靶向性和多效性的调控机制。文章干货颇多配图精美,感兴趣的读者可详细阅读。
慢性肾病
营养治疗
表观遗传
肠道菌群
衰老
肠-关节轴
Nature Reviews:肠道炎症、菌群与脊柱关节炎(综述)
肠道炎症与脊柱关节炎(SpA)存在密切关系,提示这种疾病中潜在的肠道-关节轴的炎症关联。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近期发表的综述文章,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回顾了相关的流行病学、临床、免疫和菌群因素,并讨论了目前的知识缺口,以及对于治疗方法研究的意义。
肠-关节轴
脊柱关节炎
炎症性肠病
炎症
肠道菌群
炎症性肠病(IBD)
ATF6介导肠上皮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引起的炎症信号
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克罗恩病人的回肠上皮细胞中CSNK2B和HSPA5表达增加,上调激活的ATF6,进而增加内质网应激中TNF及其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ATF6信号通路或能成为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策略。
炎症性肠病(IBD)
IBD
Inflammation
signal transduction
GENE EXPRESSION
去泛素化酶
武汉大学团队:去泛素化酶USP25在肠道炎症/感染/癌症中的关键作用
肠道致病菌的感染和定植,可能促进了一些炎症性肠病和结直肠癌的发生。《Nature Cancer》最新发表了武汉大学钟波团队主导的研究,揭示了去泛素化酶USP25在结肠炎、肠道细菌感染和结直肠癌发生中的关键作用。该研究表明,USP25会抑制结肠免疫反应,从而促进结肠细菌感染和炎症;还能通过下调SOCS3促进STAT3激活、促进增加肠上皮细胞干性的Wnt信号通路,来推动结肠癌的发生。通过药物抑制USP25,或是胃肠道感染和相关癌症的潜在防治方法。
去泛素化酶
Acute inflammation
colorectal cancer
infection
结肠炎
结直肠癌
一类大肠癌患者或可受益于IL22拮抗剂治疗
IL22可与拮抗剂IL22亚基α2(IL22BP)结合,IL22活性上调促进小鼠肠癌发生。最新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发现,淋巴毒素信号调节IL22BP在结肠中的表达。人类结直肠癌(CRC)中IL22BP水平降低与更短的生存时间相关。表达低水平IL22BP的CRC患者或可受益于IL22拮抗剂治疗。
结直肠癌
免疫调节
炎症
细胞因子信号
肿瘤抑制
胃癌
抑制炎症信号或能防止胃癌发生
在胃癌细胞中,NFkB转录因子的活性和通过STAT分子的信号转导常发生改变。最新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发现NFkB1缺失导致胃TNF表达增加,进而激活STAT1,导致炎症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胃癌的发生。IL11R或在胃癌进展到侵袭阶段是必需的。这些结果提示了TNF、IL11/IL11R抑制剂在胃癌的治疗中或可发挥作用。
胃癌
单核细胞
炎症
PD-L1
抑制信号
衰老
李后开、贾伟等:重塑肠道菌群或能逆转衰老相关的炎症和胆汁酸失调
衰老通常表现为炎症、胆汁酸稳态失衡以及肠道失调,且衰老的病理生理变化具有两性差异性。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李后开、Lili Sheng和香港浸会大学贾伟团队合作在《Gut Microbes》上发表文章,揭示出衰老对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和系统胆汁酸紊乱的两性差异,同时揭示出重塑肠道菌群可逆转衰老相关的炎症和系统胆汁酸紊乱。提示我们或可通过针对肠道菌群调节的胆汁酸代谢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疾病。
衰老
aging
Inflammation
Gut microbiota
bile acid composition
组织菌群
脂肪组织存在菌群再添新证,与肥胖和糖尿病的炎症相关
动物研究显示,“肠漏”及其相关的菌群移位,可能是促进代谢疾病的一种机制。最近在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也显示,肥胖患者的不同脂肪组织中存在细菌DNA(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59117287)。《Gut》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经严格的实验设计和生物信息学处理以排除污染干扰,进一步提供了脂肪组织中存在菌群的证据。研究者认为,这些菌群可能主要源自肠道,在触发和维持脂肪组织亚临床炎症中有重要作用,影响肥胖者的代谢健康。
组织菌群
血液菌群
脂肪组织
肥胖
2型糖尿病
益生菌
组合益生菌干预增加牛磺酸浓度,改善老年鼠的肠屏障功能
老年人的低度炎症通常与肠上皮通透性增加(肠渗漏)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JCI insight》近期发表的文章,从健康的婴儿肠道中分离出5株乳杆菌和5株肠球菌,制成人源益生菌混合物,干预老年鼠。发现,益生菌混合物可以防止高脂饮食(HFD)引起的老年小鼠菌群失调、肠道渗漏、炎症、代谢功能障碍和生理功能下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主要通过增加紧密连接(如促进Zonulin-1和Occludin)来减少肠道渗漏,从而减少炎症。进一步分析表明,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胆盐水解酶活性,从而增加了肠道内的牛磺酸浓度度,促进了肠道的紧密连接,减少了肠道通透性。此外,牛磺酸还显著延长了线虫寿命,减少了脂肪的和肠道渗漏。本研究结果提示,益生菌治疗或可预防或治疗老年人肠道渗漏和炎症。
益生菌
aging
permeability
leaky
Gut
早期肠道菌群
新生小鼠肠道菌或可防止小肠上皮脱落
生命早期肠道菌在调节和维持肠道屏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早期肠道菌在病理性细胞脱落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FASEB Journal》最近发表的文章,对出生14、21、29天的新生小鼠和成年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LPS)诱导细胞脱落,分析早期肠屏障功能和调节机制。结果发现,与成年小鼠相比,新生小鼠可抵抗LPS诱导的上皮脱落,用抗生素处理生小鼠肠道菌,这种抵抗作用减弱,提示新生儿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调节宿主生理的重要作用。
早期肠道菌群
antibiotics
cell shedding
early life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重度抑郁症
年轻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具有促炎特征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年轻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改变,主要特征为抗炎菌减少、促炎菌增多,提示菌群相关的低度炎症可能在抑郁症中有一定作用。
重度抑郁症
depression
Inflammation
Microbiome
SCFA
热量限制
国内团队Cell突破:在单细胞层面系统性揭示节食如何延缓衰老
热量限制可延缓衰老相关的身体机能衰退。Cell最新发表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和曲静团队以及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团队共同参与主导的研究,在单细胞层面揭示了热量限制对衰老的系统性影响,表明对衰老相关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是热量限制延缓衰老的重要因素,提示饮食和代谢干预可从整体上影响机体的免疫状态,对于研究健康衰老和改善老年健康的干预手段有重要参考价值。
热量限制
衰老
aging
Caloric restriction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结直肠癌
厦门大学团队:炎症诱导大肠癌新途径
组蛋白去甲基酶JMJD2D可特异性去甲基化H3K9me2/3,促进基因表达。JMJD2D在结肠炎和结直肠癌(CRC)进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来自厦门大学的俞春东、李文岗及Xingfeng Qiu研究团队最新发表在Oncogene的研究发现在DSS诱导的结肠炎中,TNFα可诱导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D表达,从而促进Hedgehog靶基因表达。抑制JMJD2D表达可抑制抑制Hedgehog信号,从而抑制结直肠癌(CRC)生长和转移。该发现揭示了JMJD2D在激活结肠保护、再生和肿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ncer
Inflammation
炎症
结肠炎
结直肠癌
姜黄素用于大肠癌防治的现状(综述)
姜黄素提取于姜黄属植物,在印度阿育吠陀和传统中医中被用于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过去几十年里有大量研究表明,姜黄素作用于癌症相关关键信号通路,表现出强大的抗癌活性。最新发表在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的综述介绍了姜黄素在抗结直肠癌(CRC)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展望,包括其影响的基本细胞机制、临床证据的现状、以及癌症防治中的局限等。
结直肠癌
curcumin
colorectal cancer
chemoprevention
Chemotherapy
胃肠道癌
上皮细胞、微生物和免疫细胞互作如何影响胃肠道癌?(综述)
炎症和适应性免疫在胃肠道癌症形成和治疗中有重要作用。Annual Reviews of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论述了胃肠道癌症中上皮细胞、微生物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胃肠道屏障受损可能是大多数胃肠道癌症中促癌炎症环境形成的原因,其与组织特异性肿瘤驱动基因突变共同促进肿瘤发生。了解上皮细胞、微生物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胃肠道癌症的影响有助于预防胃肠道肿瘤的发生,并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
胃肠道癌
免疫
炎症
肠道-肝脏轴
微生物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赵立平团队等:过度生长的产内毒素肠菌,可诱导脂肪肝
肠道菌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存在关联,比如无菌小鼠不会患NAFLD等代谢综合征;然而,具体什么微生物会诱发NAFLD,以及致病过程中这些微生物与宿主的分子互作机制仍不明晰。mBio最新发表的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团队参与主导的研究,从肥胖脂肪肝患者肠道菌群中分离出了过度生长的内毒素产生菌,证实这些无毒性的致病共生菌可诱导小鼠的炎症和脂肪肝,并揭示出内毒素与宿主Toll样受体4的互作是其中的关键性分子事件。这些发现为NAFLD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启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肝轴
肠道菌群
产内毒素细菌
致病共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