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动脉粥样硬化
文章数:56篇
肠碱性磷酸酶
肠碱性磷酸酶缓解西式饮食诱导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肠碱性磷酸酶(IAP)由肠上皮细胞分泌,可对LPS进行解毒以缓解肠道炎症,并抑制LPS易位进入全身循环。Circulation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喂食西式饮食的小鼠中,肠道特异性IAP表达可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肠道脂质吸收,降低体重、肝脏重量及脂肪组织重量,并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肠碱性磷酸酶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南京中医药大学:肠道菌群与更年期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在围绝经期加重,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肠道菌群的破坏与AS或绝经有关,但在围绝经期与AS相关的肠道菌群的具体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近期南京中医药大学卞慧敏教授和单进军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Gut Microbes发表了关于围绝经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循环脂质代谢产物关联的研究,并提示对于围绝经期补充雌激素可能对肠道细菌和脂质代谢产生有益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
绝经
肠道菌群
脂代谢
雌激素
心血管
饱和脂肪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需重新审视
饱和脂肪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饮食中的饱和脂肪会增加血液中的胆固醇,从而促进心脏病的发生。然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研究中,对所谓的“饮食-心脏假说”提出了挑战。新的膳食脂质的顺粘适应(HADL)模型,解释了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是一种自适应的稳态调节,有助于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优化细胞功能。与该模型相对应,研究 还进一步提出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其他相关因素,如饮食-肠道微生物组相互作用导致的内毒素负荷增加,以及慢性低度炎症。
心血管
饱和脂肪
低密度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
炎症性肠病
IBD与动脉粥样硬化(综述)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有更高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但目前缺乏针对性的预防策略。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近期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IBD与ASCVD的流行病学研究,阐述了二者关联背后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对在IBD患者中如何预防ASCVD提出了若干建议,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对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都有参考价值。
炎症性肠病
心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功能变化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变化与精神分裂症相关。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比鉴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对照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差异,并发现与免疫应答及脂代谢相关的菌群功能通路在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发生显著变化。
精神分裂症
Psychosis
Serious mental illness
Accelerated aging
gut-brain axis
肝脏脂代谢
共生肠道细菌的鞭毛激活TLR5以调控肝脏脂代谢
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相关,载脂蛋白A1可转运HDL,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Circulation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高脂饮食可增加小鼠肠道中的鞭毛细菌,而菌群的变化介导了高脂饮食诱导的HDL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1的水平增加,缺失TLR5(可感知鞭毛的受体)可逆转上述表型。机制上,细菌的鞭毛蛋白激活可肝细胞中的TLR5,以促进载脂蛋白A1的转录。口服鞭毛蛋白可刺激小鼠肝脏中的载脂蛋白A1产生及HDL胆固醇升高,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肝脏脂代谢
Gut microbiota
toll-like receptor-5
apolipoprotein-A1
atherosclerosis
菌群靶向调节
Nature子刊:定向重塑肠道菌群,或能防治吃出来的动脉粥样硬化
靶向性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特定疾病,是目前肠道菌群研究和转化应用的热点趋势,但如何定向调控肠道菌群仍是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报道了一种针对这一难点的研究思路:用大规模体外分子筛选找出能定向重塑肠道菌群组成的分子,并在小鼠模型中对筛选出的分子的体内功能进行验证。研究者用这种方法,筛选出能将高脂喂养小鼠的菌群重塑为接近低脂喂养状态的环肽分子,可抑制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
菌群靶向调节
Microbiome
Peptides
环肽
肠道菌群
心血管
哪些饮食营养成分可能有助于抗血栓和心血管疾病?(综述)
《Circulation Research》近期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多种可能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血管疾病的饮食成分,并归纳了相关的人群、动物模型、体外和临床研究证据,值得参考。
心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血小板
血栓形成
饮食
动脉粥样硬化
抗生素改变肠道菌群代谢功能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使用抗生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之一。Molecular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载脂蛋白E敲除小鼠中发现,抗生素处理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这与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功能变化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抗生素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有着相似的代谢组及肠道菌群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antibiotics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动脉粥样硬化
JAMA子刊:健康指标的长期变化规律或有重要意义
我们一般的体检基本上基于一次的健康检查做出的结论,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电子健康档案的健全,个人健康“轨迹”变化记录将成为可能。本研究发现,从儿童期到成年期的心血管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与未来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存在关联。期待有更多的纵向规律指标的出现。
动脉粥样硬化
儿童
心血管健康指标
长期随访
变化轨迹
丁酸盐
国内团队:丁酸盐预防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洪斌团队在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高脂饮食喂养的ApoE-/-小鼠模型中,丁酸盐可通过上调巨噬细胞中ABCA1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的胆固醇外排,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及肝脏脂肪变性,并可调节肠道菌群。
丁酸盐
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1
atherosclerosis
Butyrates
lipid metabolism
动脉粥样硬化
北大姜长涛团队:靶向脂肪组织HIF-2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肥胖诱导的脂肪组织功能障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冷暴露可通过调节脂肪组织功能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但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北京大学姜长涛团队在Cell Metabolism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低温诱导脂肪细胞的HIF-2α表达,可经Acer2-神经酰胺轴,来增强脂肪生热和肝脏对血液胆固醇的清除,从而预防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他们还发现,治疗贫血的药物FG-4592可活化脂肪组织HIF-2α,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防护作用。该研究阐明了脂肪组织HIF-2α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为这种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动脉粥样硬化
HIF-2α
ceramide
adipocyte
atherosclerosis
肠道菌群
菌群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缺陷小鼠动脉血栓形成
MBIO的这篇文章运用小鼠模型探究了肠道菌群是否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作用,发现:1)肠道共生菌能降低正常喂养Ldlr−/−小鼠而非高脂喂养Ldlr−/−小鼠血浆中的胆固醇;2)肠道菌群并不能改变高脂喂养GF小鼠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病灶的大小,但增加与斑块破裂导致形成的血栓有关的、沉积在胶原涂层上的骨髓细胞和血小板。因科普文创作字数限制,编者建议读者将科普文创作内容与编者评语结合阅读。
肠道菌群
动脉粥样硬化
Gut microbiota
germfre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内脏脂肪
Lancet子刊:警惕内脏脂肪对健康的影响(综述)
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发布了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与国际心脏代谢风险内脏肥胖工作组发表的一项联合声明:内脏脂肪及异位脂肪是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代谢的风险因素,在关注体重、BMI的同时,不应忽视内脏脂肪及异位脂肪对健康的影响。
内脏脂肪
内脏脂肪
异位脂肪
心血管代谢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张抒扬+张晨虹等:不同冠心病严重程度人群的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组学关联性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团队与上海交大张晨虹近期在《Microbiome》合作发表研究,发现不同亚型冠心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存在差异,并通过多组学关联分析探讨了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宿主代谢进而影响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该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为其作为冠心病诊断预防的新型靶标提供依据。
冠心病
atherosclerosi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Diagnostic marker
metabolomics
中草药衍生物
南京中医大:川芎(当归)衍生物有望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Z-川芎内酯来源于川芎(当归),具有抗肿瘤、抗炎和神经保护活性。《Atherosclerosis》近期发表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的研究,发现Z-川芎内酯可能通过激活NRF2和ARE驱动的基因,达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该结果有助于阐释川芎的药理作用。
中草药衍生物
动脉粥样硬化
Z-川芎内酯
NRF2/ARE通路
Jeffrey A Meyerhardt
血胆固醇
JAMA:血胆固醇的管控指南
《JAMA》于近期发布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新指南,再次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作为管控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措施之一,首次推荐使用依泽替米贝及PCSK9抑制剂最为血胆固醇管控药物,并强调了根据患者特征进行分类治疗。
血胆固醇
临床诊疗指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
Aleix Sala-Vila
胆盐水解酶
中国药科大学:全方位揭示人类肠道菌群中的细菌胆盐水解酶
胆盐水解酶(BSH)在胆汁酸代谢中有重要作用,存在于多种肠道细菌中。Microbiome近期发表了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团队的研究,主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人类肠道菌群中的BSH蛋白序列进行全方面分析,包括其在不同肠道菌中的分布、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和活性差异,并对BSH进行类型划分和活性比较,还分析了BSH丰度与代谢疾病的关联,对未来研究菌群胆汁酸代谢和相关疾病,有重要参考意义。
胆盐水解酶
人体肠道菌群
Bile salt hydrolase (BSH)
Gut microbiota
Taxonomic identification
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砷污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50名受试者的饮水砷暴露情况、粪便菌群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鉴定出柠檬酸杆菌属等肠道菌与IMT显著相关,且这种关联受饮水中砷含量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
Arsenic exposure
atherosclerosis
Banglades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动脉粥样硬化
JAMA子刊:孕期胆固醇水平可影响胎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表观遗传
孕期血脂异常,是后代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风险因素。JAMA Cardiology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母亲孕期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能影响胎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表观遗传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
表观遗传
血脂异常
Kenneth Wilson
Kenneth Wilson
动脉粥样硬化
Nature子刊:产丁酸菌+膳食植物多糖,改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研究表明,产丁酸细菌减少与代谢和炎症疾病存在关联,然而二者的因果性仍待确认。Nature Microbiology本周发表的研究表明,给小鼠定殖产丁酸的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可在富含植物多糖的饮食影响下,降低炎症标志物、改善动脉粥样硬化,该作用由细菌代谢物丁酸介导。这些发现说明,通过改变饮食-菌群互作,可对心血管疾病造成影响;增加丁酸产生菌的干预方法,或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
产丁酸细菌
丁酸
动脉粥样硬化
Immunity:IL-23和IL-22监控肠道菌群,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与细胞因子信号间的互作,如何影响血栓形成?Immunity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细胞因子IL-23及其下游的IL-22可限制促动脉粥样硬化的菌群,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起保护性作用。这些发现也提示,临床上使用这两种细胞因子的抑制剂/阻断剂以治疗特定炎症疾病时,需注意对菌群和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
IL-23
IL-22
atherosclerosis
inflammation cytokines
动脉粥样硬化
促炎肠道菌群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参与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此前研究表明,肠道菌衍生物氧化三甲胺(TMAO)是菌群失调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机制。Circulation Research近期发表小鼠研究,通过菌群移植实验证实,促炎性的肠道菌群可使有易感遗传背景的小鼠炎症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加快,该作用与SCFA的减少相关,但似乎不涉及TMAO的变化。这些发现再次表明肠道菌群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介导作用,改变肠道菌群组成有望成为防治手段。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菌群
系统性炎症
氧化三甲胺
心血管
两种肠道拟杆菌或有助于预防冠心病
Circulation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人体样本以及小鼠模型试验,揭示了肠道中的普通拟杆菌和多氏拟杆菌或能通过抑制菌群产物脂多糖诱导的炎症,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或许是防治冠心病的新策略。
心血管
肠道菌群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普通拟杆菌
药物研发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靶向药,有望防治心血管疾病
氧化三甲胺(TMAO)是肠道菌群衍生的代谢物,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Nature Medicine刚刚上线的一项来自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研究,以菌群产生TMA的能力为靶,开发了一类新型药物,能在小鼠中显著降低TMA和TMAO水平、减少血栓形成。这些发现有望造福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高危群体,该研究还是以菌群特定功能为靶的药物研究的一个范例,其研发思路也可用于其它菌群相关疾病。
药物研发
心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肠道菌群
氧化三甲胺
魏华+余军等:植物乳杆菌ZDY04在小鼠中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三甲胺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南昌大学魏华团队和江西中医药大学余军团队合作发现,植物乳杆菌ZDY04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显著降低血清中氧化三甲胺和盲肠中氧化三甲胺前体的含量,并有效抑制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该发现是继小分子药物后,利用益生菌进行氧化三甲胺控制的尝试,值得相关专业人士参考。
氧化三甲胺
三甲胺
植物乳杆菌
肠道菌群
胆碱
动脉粥样硬化
JAMA:菌群如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肠道菌群可影响心血管健康,近期JAMA[IF:44.405]发表了一篇观点短文,探讨了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可能机制,也指出了研究中的不足,提醒人们理性看待现有研究结论,值得关注。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Liat Shenhav
Eran Halperin
甘露寡糖
甘露寡糖或能缓解动脉粥样硬化
利用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易感小鼠模型,本研究阐述了膳食甘露寡糖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缓解效应,该效果可能与甘露寡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有关。本研究将饮食、肠道菌群和心血管疾病联系起来,对研究菌群-宿主互作、菌群干预等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甘露寡糖
动脉粥样硬化
小鼠模型
Mannan oligosaccharide
atherosclerosis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表型的关联
对超过3000名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患者的疾病表型与血浆中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水平(特别是TMAO及硫酸对甲苯)显著相关。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动脉粥样硬化
Aniko Korosi
Kit-Yi Yam
动脉粥样硬化
SR: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脂多糖
脂多糖可能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这项Scientific Reports[IF:4.259]发表的研究发现,在患者的血液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脂多糖水平升高,提示菌群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潜在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
脂多糖
Matthew R Olm
Patrick T West
Jillian F Ban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