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肠-肝轴
文章数:66篇
肿瘤相关细菌
Cell子刊:细菌易位促进大肠癌肝转移
原发肿瘤产生的因子促进“转移前生态位”(premetastatic niche,PMN)的形成,后者可促进肿瘤的转移。Cancer 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结直肠癌(CRC)原发灶中的特定细菌(如大肠杆菌)可破坏肠道血管屏障(GVB),并散播至肝脏促进PMN的形成,以增强对转移癌细胞的招募。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PV-1(GVB损伤标志物)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细菌的肝脏易位、结直肠癌的远端转移及更短的无进展生存期相关。该研究揭示了肠道屏障受损及肠道细菌易位在结直肠癌转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肿瘤相关细菌
结直肠癌肝转移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肠-肝轴
王邦茂等:肠道屏障受损促进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生发展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王邦茂团队及周璐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肠道屏障受损,且肝脏巨噬细胞的活化及浸润增加。在AIH小鼠模型中,肠道屏障受损可通过促进细菌易位,从而增强RIP3信号通路介导的肝脏巨噬细胞活化及浸润。
肠-肝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RIP3信号通路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肠道菌群通过促炎B细胞加重脂肪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已成为肝移植和肝衰竭的首要原因。肝脏炎症是NASH的关键特征,但其中的免疫学通路尚未充分阐明。Hepatology近期发表一项研究,在小鼠模型中表明,肝脏中的促炎B细胞积累和活化,驱动了NASH中的炎症和纤维化。这种B细胞活化涉及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机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肠道菌群驱动的。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肠-肝轴
B细胞
肠道菌群
肠-肝轴
Cell子刊:减肥手术重塑肠肝轴,改善糖尿病
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胃切手术后,小鼠的肠道菌群及代谢物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Clostridia丰度降低、LCA增加;同时,胆汁酸转运蛋白Asbt和Osta增加,促进LCA转运到肝脏,诱导CA7S表达,从而降低糖尿病风险。以上结果表明,胃切除手术后,肠道菌群代谢物通过肠肝轴途径干预机体代谢。
肠-肝轴
糖尿病
减肥手术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胆汁酸
肠-肝轴
抗病毒治疗可改善非肝硬化丙肝患者的肠道菌群
丙肝患者的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来自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纵向队列研究结果,发现抗病毒治疗在诱导丙肝患者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的同时,可诱导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组成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仅发生在无肝硬化的患者中。
肠-肝轴
研究论文
丙肝
肝硬化
纵向队列研究
肠-肝轴
马雄团队:肠道菌群、肝脏免疫和肝病(综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马雄团队与合作者,近期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综述,详细介绍了肠道菌群与肝脏免疫和多种肝脏疾病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肠道菌群和肠-肝轴互作机制,对于研发肝脏疾病的新型诊断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价值。
肠-肝轴
肠道菌群
肝脏免疫
酒精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Cell子刊:脂肪肝的菌群疗法——机遇和挑战 (综述)
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综述性文章。文章综述了现有关于肠肝轴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干预,以及可能基于肠道菌群治疗NAFLD的可能性靶点和措施。或许,肠道菌群也可以作为NAFLD的生物标志物,助力其无损检测。但是,目前现有的研究仍不充分,肠道菌群-NAFLD的相互作用机制、涉及的代谢物和代谢通路、菌群marker等还未明确。膳食-肠道菌群互作杠杆、靶点菌群干预、前瞻性人群研究和临床前实验模型相结合等或可助力相关研究发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道菌群
菌群疗法
肠道菌群代谢
胆汁酸
肝硬化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肠道菌群在肝硬化中的作用(综述)
肝病的终末期阶段常表现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可能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导致较高的死亡率。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肠道菌群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及ACLF进展中的潜在致病机制,并讨论了肠道菌群作为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的可能。
肝硬化
综述
失代偿期肝硬化
慢加急性肝衰竭
肠-肝轴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肠道和肝脏疾病?(综述)
肠道群体可影响肠道和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在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菌群与宿主相互适应,形成稳态关系,其中一方的失衡都可能引发疾病。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Mechanisms of Disease近期发表综述,阐述了肠道菌群在多种肠道疾病(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和肝脏疾病(毒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胆道疾病和肝癌)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并总结了其中的一些共性机制,推荐专业人士参考。
肠道菌群
肠屏障
炎症
肝病
肠道疾病
肝损伤
肝脏自噬-肠道菌群互作调控肝损伤
CMG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肝脏自噬功能的缺失会影响肠道环境,导致肠道失调,而这些变化通过FGF15-FGFR4信号提供了一种适应性保护对抗肝损伤。这提示我们在肝损伤的情况下使用抗生素可能会通过肠-肝轴产生不良的后果。
肝损伤
肠-肝轴
自噬
肠道菌群
胆汁酸
肠-肝-免疫轴
肠-肝-免疫轴在肝硬化中的关键作用(综述)
肠-肝-免疫轴描述了肠道菌群、肝脏与粘膜免疫系统之间的重要双向互作。来自Gut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肠-肝轴及菌群-免疫互作在维持代谢功能及免疫稳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重点关注了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硬化相关免疫失调的机制,最后讨论了通过靶向调控肠道菌群及恢复肠道屏障功能以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潜在可能。
肠-肝-免疫轴
肝硬化
肠-肝轴
宿主-菌群互作
综述
肠-肝轴
NAFLD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增加
肠-肝轴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对于保护肝脏免受来自肠道的菌群产物的入侵十分关键。Liver International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综合了14项研究的结果后发现,NAFLD患者的肠道通透性高于健康对照,且与肝性脂肪变性的程度相关。
肠-肝轴
gut‐liver axis
Intestinal barrier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Gastroenter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随肝硬化疾病进展的变化特征,菌群失调程度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最为明显。该研究还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肝硬化的并发症和生存率有关,提示菌群紊乱可能参与了肝硬化的疾病进展和不良预后。
肝硬化
chronic liver diseases
gut-liver axis
infections
liver failure
肝脏脂代谢
共生肠道细菌的鞭毛激活TLR5以调控肝脏脂代谢
高密度脂蛋白(HDL)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相关,载脂蛋白A1可转运HDL,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风险。Circulation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高脂饮食可增加小鼠肠道中的鞭毛细菌,而菌群的变化介导了高脂饮食诱导的HDL胆固醇及载脂蛋白A1的水平增加,缺失TLR5(可感知鞭毛的受体)可逆转上述表型。机制上,细菌的鞭毛蛋白激活可肝细胞中的TLR5,以促进载脂蛋白A1的转录。口服鞭毛蛋白可刺激小鼠肝脏中的载脂蛋白A1产生及HDL胆固醇升高,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肝脏脂代谢
Gut microbiota
toll-like receptor-5
apolipoprotein-A1
atherosclerosis
肠-肝轴
刘宏伟、刘双江等:肠道拟杆菌-叶酸-肝脏轴的活化可减轻NAF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但目前缺少有效的药物疗法。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宏伟、刘双江与团队此前合成了一种可有效改善小鼠代谢综合征的灵芝杂萜衍生物(GMD)(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87350568),在此基础上,他们在Cell Reports发表的最新研究中,以大鼠为模型探究了GMD治疗NAFLD的效果,并揭示了GMD通过富集解木聚糖拟杆菌等特定的肠道拟杆菌属细菌,激活拟杆菌-叶酸-肝脏轴途径,从而调节肝脏脂代谢减轻NAFLD的机制。这些发现为GMD和解木聚糖拟杆菌对NAFLD的潜在治疗作用提供了证据。
肠-肝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hepatic steatosis
a Ganoderma meroterpene derivative
a gut Bacteroides-folate-liver axis
环境污染物
浙江工业大学:母鼠的抑霉唑暴露破坏后代小鼠的肠道屏障及胆汁酸代谢
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的靳远祥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母鼠在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抑霉唑暴露可导致F0、F1及F2代小鼠的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并引起胆汁酸的代谢、转运、吸收及信号失调,同时显著增加肝脏及回肠中的炎症反应。
环境污染物
抑霉唑
母婴传播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性别差异
肝性脑病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功能变化,存在性别差异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菌群变化可影响肝硬化及HE中的肠-肝-脑轴,但性别因素在其中的影响尚未明确。Journal of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横断面研究,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性别、不同疾病进展阶段的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发现在不同的疾病进展阶段,男性与女性的菌群组成变化存在差异(例如乳杆菌科及韦荣球菌科的丰度),且雄性激素代谢通路等菌群功能也有所不同。
性别差异
肠-脑轴
肠-肝轴
肠-肝-脑轴
肝性脑病
肠-肝轴
Nature子刊:果糖诱导脂肪肝,小肠来保护
过多的果糖摄入与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及糖尿病相关。果糖代谢起始于己酮糖激酶(KHK)对果糖的磷酸化。KHK的活性同工酶——KHK-C主要表达于肝脏中,在小肠中也有所表达。《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小肠KHK-C对果糖的代谢可减少进入肝脏的果糖,以降低果糖诱导的肝脏脂肪生成,从而抑制高脂血症及肝脂肪变性。同时,该研究还发现,单次快速摄入果糖,相比于缓慢摄入果糖可诱导更强的脂肪生成,提示当果糖摄取速度超过肠道的清除能力时,可增强果糖诱导的肝脏脂肪生成作用。
肠-肝轴
果糖
肝脂肪变性
肠-肝轴
己酮糖激酶
肠-肝轴
肠道屏障及菌群如何影响肝脏疾病(综述)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菌群失调可促进肝脏疾病的发展。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在促进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讨论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抑制细菌毒素易位、靶向胆汁酸信号通路等方式治疗肝脏疾病的潜在可能。
肠-肝轴
liver disease
hepatic disorders
gut permeability
Microbiome
慢性肝病
肠道菌群能否反映慢性肝病的严重程度?
《Gut》近期发表的一篇通讯文章,结合研究者开展的一些初步分析结果,对上海交大仁济医院团队此前发表的一项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肠道菌群的研究结论(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45794219)进行了探讨。
慢性肝病
肝硬化
肠-肝轴
肠道菌群
质子泵抑制剂
肝损伤
Cell子刊:肠道乳杆菌保护肝脏免受氧化性损伤
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文章。研究利用小鼠和果蝇模型,发现肠内乳杆菌可以通过产生5-甲氧基吲哚乙酸,来激活肝脏Nrf2,进而实现对肝脏氧化应激的”远程调控“。这是,至少是一部分,肠道菌群调控肝脏氧化应激易感性的机制。
肝损伤
乳杆菌
肠道菌群
肠-肝轴
氧化损伤
肠-肝-免疫轴
巨噬细胞通过影响肠道通透性及菌群组成促进胆汁淤积性肝病
许多研究表明,胆汁淤积性肝病与肠道菌群组成的变化相关。来自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参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的机制:巨噬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可促进肠道通透性增加,并改变肠道菌群组成,从而增强了肠道菌群及内毒素向肝脏的流动,内毒素可增强胆汁酸诱导的肝细胞死亡,以介导胆汁淤积引发的肝脏损伤。
肠-肝-免疫轴
肠道通透性
巨噬细胞
菌群-免疫互作
肠-肝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赵立平团队等:过度生长的产内毒素肠菌,可诱导脂肪肝
肠道菌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之间存在关联,比如无菌小鼠不会患NAFLD等代谢综合征;然而,具体什么微生物会诱发NAFLD,以及致病过程中这些微生物与宿主的分子互作机制仍不明晰。mBio最新发表的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团队参与主导的研究,从肥胖脂肪肝患者肠道菌群中分离出了过度生长的内毒素产生菌,证实这些无毒性的致病共生菌可诱导小鼠的炎症和脂肪肝,并揭示出内毒素与宿主Toll样受体4的互作是其中的关键性分子事件。这些发现为NAFLD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启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肠-肝轴
肠道菌群
产内毒素细菌
致病共生菌
肝癌
肠道微生物在肝癌中的作用(综述)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最新发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综述文章回顾了肠道微生物在HCC中的作用。讨论了肠-肝轴在小鼠模型和患者中促进HCC发展的机制,包括生态失调、肠道渗漏和细菌代谢物,并特别关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作为HCC发展最快的诱因。此外,还回顾了近年来利用肠道菌群作为肝癌患者潜在的诊断工具和新的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在免疫治疗方面。
肝癌
liver cancer
Dysbiosis
checkpoint inhibitor
antibiotics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
北京大学: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大鼠肝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二氧化钛(TiO2)作为一种传统的常用颜料,常用于油漆、化妆品、防晒霜、食品、药物、牙膏、口香糖等。且由于其优异的光催化活性,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 NPs)也被广泛用于自清洁表面和水/大气净化,使得TiO2 NPs很容易进入环境及人体。目前口服TiO2 NPs造成的健康风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发表在《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上的一项大鼠研究表明,口服TiO2 NPs可导致肝脏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衡,其中肝脏能量相关的代谢紊乱和氧化/抗氧化失衡以及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的脂多糖含量增加可能是肝脏损伤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提示人们应注意饮食和环境暴露于TiO2 NPs引起的肝损伤和肠道菌群紊乱的健康危害。
二氧化钛纳米颗粒
肠-肝轴
肠道菌群
代谢物
微生物多样性
肠-肝轴
华南农大:真菌毒素诱导肝脏炎症,肠道菌群是帮凶
华南农业大学杨琳和任文凯团队。赭曲毒素A(OTA)是常见的真菌毒素,主要靶点是肝脏和肾脏,鸭子对其最敏感。本研究利用OTA诱导鸭子,并监测鸭子的肝脏和肠道菌群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OTA诱导后,鸭子的肝脏中出现拟杆菌,且LPS含量升高。文章推测,OTA导致鸭子的肠道通透性改变,从而使菌群得以进入肝脏。随后,文章分别采用抗生素处理和粪菌移植的方法,炎症了肠道菌群在OTA诱导肝脏炎症中的作用。
肠-肝轴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testinal Microbiota
LPS
liver inflammation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子刊:肠道IL-17R信号通路抑制肝脏炎症
肠道中的IL-17信号可调节肠道菌群。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破坏小鼠肠道中的IL-17R信号,可恶化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脏炎症。机制上,IL-17R的缺失促进了肝脏IL-18的产生,以增强肝脏淋巴细胞的活化;另外,IL-17R的缺失促进了细菌产物(CpG)的易位以触发肝脏炎症。
菌群-免疫互作
Th17
Microbiome
gut-liver axis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普洱茶
贾伟等:普洱茶如何作用于肠道菌群来降胆固醇?
普洱茶具有降脂功效,Nature Communications本周发表了来自贾伟团队的研究,揭示了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上海交大黄凤杰博士为第一作者,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赵爱华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李后开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这项研究发现,普洱茶富含的多酚物质茶褐素,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菌群水解初级胆汁酸,来调控肠肝对话,促进肝脏消耗胆固醇生成胆汁酸,并增加胆汁酸的粪便排出。这些发现阐释了普洱茶降低胆固醇的机制,表明抑制肠道中表达胆盐水解酶的微生物,或者减少肠道FXR-FGF15/19信号,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脂症的潜在疗法。
普洱茶
Fat metabolism
metabolic diseases
Microbiome
microbiota
肠道免疫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糖醇介导果蝇中的“肠-肝”免疫信号传递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唐宏及潘磊团队在Cell Host and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果蝇肠道中的免疫活化信号可通过血细胞(类似哺乳动物中的巨噬细胞)传递至脂肪体(类似哺乳动物中的肝脏),以触发全身性的免疫应答。机制上,肠道免疫活化信号激活了果蝇血淋巴中的多元醇代谢通路以上调糖醇,糖醇可介导脂肪体中的免疫活化,从而完成“肠-肝轴”中的免疫信号传递。
肠道免疫
肠道免疫
免疫代谢
肠-肝轴
动物实验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子刊:肠道真菌与免疫(综述)
Immunit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免疫系统如何影响肠道真菌组成,以及肠道真菌对免疫系统的训练机制。同时讨论了肠道真菌失调如何通过影响免疫系统在IBD等肠道炎症性疾病中,以及通过肠-肺轴、肠-肝轴在肺部、肝脏炎症性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菌群-免疫互作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真菌
肠-肺轴
肠-肝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