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楠
上海锐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
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锐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复大公益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编委,曾获第二届树兰医学青年奖,国家科技部和盖茨基金会评选的“大挑战·青年科学家”奖。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微生物学博士。目前研究领域包括感染性疾病、代谢类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治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这些研究的长期目标是开发人类健康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组诊断、预防及干预新技术。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人才计划项目,授权专利17项,已在Nature、Science、Genome Biology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金鹏+盛剑秋+秦楠:基于肠道菌群标志物的大肠癌晚期腺瘤和癌症的诊断新模型
① 纳入871名受试者(247 名结直肠癌(CRC), 234名晚期腺瘤(AA), 390名对照)粪便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② 根据肠道微生物组的特征构建结直肠肿瘤分类器,并在3个独立队列的CRC、AA和对照组中进行验证;③ 氨基酸代谢、膜转运和碳水化合物代谢,包含了最多与CRC的发展相关的进行性微生物群基因标记物;④ 构建由4个效应指标组成的诊断模型,从对照组到晚期腺瘤,再到不同阶段的CRC,指数得分呈现持续增加趋势;
2022-12-26
杨培增+秦楠等:小柳原田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① 活动性小柳原田病(VKH)患者的肠道菌群中,产丁酸盐菌、产乳酸盐菌及产甲烷菌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富集;② 免疫抑制治疗可部分恢复VKH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③ 疾病易感性相关的HLA-DRA基因型与拟杆菌属的sp.2.1.33B、Paraprevotella clara、芬氏别样杆菌和挑剔真杆菌相关;④ 基于40个疾病相关菌种可区分VKH患者与健康人,而37个菌种的组合与患者对治疗的应答相关;⑤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移植活动型VKH患者的粪菌后,眼内炎症显著加剧。
2020-01-13
国内团队:龋齿可改变口腔菌群结构及代谢
① 纳入25名ECC(幼儿龋齿)儿童和19名健康儿童,分析口腔菌群,发现两组口腔菌群差异显著,ECC组口腔菌群明显改变;② ECC组口腔中Prevotella amnii、Shuttleworthia satelles、Olsenella uli和Anaeroglobus geminatus 丰度高;③ ECC组和健康组中,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 和Actinomyces graevenitzii细菌在种水平上无差异,但在菌株水平有差异;④ ECC组代谢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如糖代谢功能增加;⑤ 鉴定出7个细菌种类可预测龋齿发生。
2019-11-12
方维佳+秦楠:肠道菌群或影响肝癌免疫治疗效果
① 分析8名肝细胞癌(HCC)患者在接受抗PD-1免疫治疗前和期间的粪便菌群变化;② 根据治疗效果分为响应者(R)和不响应者(NR),R的菌群比NR有更高的丰富度和基因数;③ 治疗第6周起,R和NR的菌群组成差异趋于明显,NR中变形菌门从第3周开始增多(主要是大肠杆菌),到12周时成为优势菌;④ 鉴定出20种在R中富集的细菌,包括Akk菌和瘤胃球菌科细菌等,以及15种在NR中富集的细菌;⑤ 与R富集细菌相关的功能通路包括膳食纤维代谢和甲烷生成通路等。
2019-07-23
秦楠:肠道微生物组与肿瘤免疫治疗
① 调节肠道微生物组可以改善在癌症免疫治疗效果;② 对PD-1应答者和无应答者的粪便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均存在显著差异,治疗过程中微生物发生动态变化,微生物可能影响患者免疫治疗响应度的关键代谢通路;③ 肠道微生物组与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研究可以从不同癌种、不同药物、更多样本量和多组学入手;④ 白塞氏病、强直性脊柱炎、帕金森病等免疫类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均发生显著改变,利用微生物组改变人体健康具有广阔前景。
2019-05-05
重医附一院等:可致失明的白塞病与肠道菌群有关
① 白塞病(BD)是一种多系统炎症疾病,可导致失明;② 与健康对照相比,BD患者的口腔菌群和粪便菌群改变;③ 粪便中富集还原硫酸盐的嗜胆菌属物种和多种机会致病菌,二者正相关,而产丁酸的梭菌属物种和产甲烷菌含量较低,与前二者负相关;④ 菌群功能中,荚膜多糖运输系统、氧化还原过程、III型和IV型分泌系统在患者中增强;⑤ 移植BD患者的粪菌可使小鼠实验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加剧,增加炎性细胞因子IL-17和IFN-γ分泌;⑥ BD与肠道菌群变化相关。
2018-08-04
瑞金医院+锐翌基因:帕金森患者血液里的菌群特征
① 帕金森症(PD)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血液菌群多样性差别不显著;② 排除年龄、性别、BMI指数和便秘情况的影响后,Isoptericola, Cloacibacterium, Enhydrobacter 和 Microbacterium在PD患者中有富集,而Limnobacter较少;③ PD患者中丰度较高的Cloacibacterium和Isoptericola,与Paludibacter、Saccharofermentans均与病程呈正相关;④ 血液中特定的菌属与情绪异常症状相关;⑤ 血液菌群与PD具有相关性,特定菌群与PD的临床特征症状相关性显著。
2018-05-24
上海锐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
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锐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上海复大公益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编委,曾获第二届树兰医学青年奖,国家科技部和盖茨基金会评选的“大挑战·青年科学家”奖。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微生物学博士。目前研究领域包括感染性疾病、代谢类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治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这些研究的长期目标是开发人类健康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组诊断、预防及干预新技术。主持或参加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人才计划项目,授权专利17项,已在Nature、Science、Genome Biology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
1998.8-2002.7,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士
2002.8-2008.7,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微生物学,博士
2008.08~2011.08:华大基因(BGI)微生物基因组,部门负责人
2011.08~2016.04: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6.05~至今:上海锐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2018.02~至今:同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产医融合战略咨询委员会临床检验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委员
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成员单位首席专家
上海复大公益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第七批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家
闵行区创新活力精英奖
盖茨基金会-大挑战青年科学家
第二届树兰医学青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