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
胡少华,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浙江省支撑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后备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副主任。 2008年至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进修;2012年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科进行研究访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项目1项,浙江省卫生厅课题3项,教育厅项目1项,主参国家慢病项目973课题子课题、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共7项,近年共发表论文共50余篇,SCI收录41篇 (第一或通讯作者26篇)。
胡少华+宋学勤+聂超等:双相情感障碍中“菌群-肠-脑轴”新机制
近日,浙大一院胡少华、华大基因聂超、郑大一院宋学勤、联合丹麦的团队在Molecular Psychiatry发表研究,揭示了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的肠道菌群和血清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及二者的关联,并发现患者血清代谢物对大脑功能活动的影响大于肠道菌群。该研究为构建以肠道菌群为靶点,实现临床BD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2-04-27
胡少华等:菌群-基因互作或参与双相抑郁症
TRANK1是双相情感障碍(BD)的风险基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少华团队,近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发表研究,结合临床数据以及动物和细胞实验,表明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炎症和TRANK1表达,改变神经元形态,参与BD抑郁症发作。这些发现为BD的菌群-肠-脑轴调控增添了新证据。
2022-01-22
宋学勤+胡少华:肠道菌群或可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利培酮治疗的应答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宋学勤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胡少华团队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的差异,并发现治疗前的特定菌属丰度与患者对利培酮治疗的应答显著相关。
2021-08-19
谢鹏+王刚+胡少华:绘制重度抑郁症的肠道生态系统图谱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鹏、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定医院王刚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胡少华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文章,利用全基因组鸟枪法宏基因组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对重度抑郁症患者(MDD)和健康对照(HC)进行肠道病毒、细菌和粪便代谢物的分析,鉴定出两者之间的差异特征,并形成一个组合性鉴定标志物可区分MDD和HC。
2020-12-10
胡少华+宋学勤+聂超等:双相情感障碍中“菌群-肠-脑轴”新机制
① 纳入109名未服药的双相情感障碍(BD)患者和40名健康对照(HC),BD组和HC组间血清代谢物存在明显差异;② BD患者血清中短链脂肪酸、γ-氨基丁酸和B族维生素等水平下降,肠道菌群发生紊乱,Akk菌和柔嫩梭菌等丰度显著下降;③ Akk菌和柔嫩梭菌等与B族维生素、短链脂肪酸衍生物、犬尿氨酸及GABA等神经活性代谢物显著相关;④ BD患者菌群和代谢物与异常认知功能、情绪调节和内感受等大脑功能相关,且血清代谢物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大于肠道菌群。
2022-04-20
胡少华等:菌群-基因互作或参与双相抑郁症
① 与健康人相比(n=28),未经药物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BD)抑郁发作患者(n=22)血清中的TRANK1 mRNA表达水平升高;② 将患者肠道菌群移植给小鼠后,小鼠出现抑郁样表型,且海马和前额皮层中的炎症细胞因子和TRANK1表达升高;③ 体外实验表明,细菌脂多糖可激活BV-2小胶质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从而上调TRANK1的神经表达;④ 在原代皮质神经细胞中过表达TRANK1,可导致树突棘密度降低;⑤ 因此,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上调TRANK1表达,促进BD发病。
2021-12-21
宋学勤+胡少华:肠道菌群或可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利培酮治疗的应答
① 纳入107名首次发作且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107名健康对照,患者接受利培酮治疗;② 治疗前,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且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③ 24周的治疗后,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显著升高,Lachnoclostridium菌属的丰度显著降低,Romboutsia菌属的丰度非显著地升高;④ 患者对利培酮治疗的应答与治疗前的Lachnoclostridium菌属及Romboutsia菌属的丰度显著相关。
2021-08-10
谢鹏+王刚+胡少华:绘制重度抑郁症的肠道生态系统图谱
① 分析重度抑郁症患者(MDD,311位)和健康对照(HC)的肠道病毒组、肠道细菌组和粪便代谢组,鉴定出3种噬菌体、47种细菌和50种粪便代谢物的丰度在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② MDD的主要特征是拟杆菌属的丰度增加,而劳特氏菌和真细菌属的丰度减少;③ 多层次的组学改变产生了一个典型的MDD共表达网络;④ 受干扰的微生物基因和粪便代谢物都与γ-氨基丁酸盐、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等氨基酸代谢有关;⑤ 鉴定出一个组合性标志物可用于区分MDD和HC。
2020-12-02
胡少华+宋学勤:菌群-肠-脑轴与双相情感障碍(综述)
① 菌群-肠-脑轴主要通过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生双向互作,菌群可通过神经炎症→色氨酸代谢等机制参与情绪障碍疾病的发生;② 双向障碍(BD)患者存在与重度抑郁患者不同的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并受药物治疗的影响,特定成员与临床特征相关;③ 提出将肠道微生物组与BD决定因素和健康结局联系起来的研究框架;④ 未来研究方向:用FMT明确菌群与BD的因果关系,分析肠道病毒/噬菌体的作用,菌群-药物互作和菌群靶向性治疗等。
2020-08-12
王刚+谢鹏+胡少华等:或能区分单相和双相抑郁症的肠道菌群标志物
① 纳入165名重度抑郁(MDD)患者、217名双相障碍(BD)患者和217名健康对照(HC),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表明,肠道菌群组成在3组间差异显著;② 相比HC组,MDD中13个OTU丰度改变,以拟杆菌科OTU的共变变化为特征,而BD中44个OTU丰度改变,以普雷沃氏菌科、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OTU的共变变化为特征;③ 用含26个OTU的菌群标志物,可较准确地区分MDD、BD和HC,其中4个OTU与MDD或BD的严重程度相关。
2020-02-05
国内团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① 纳入52名双向情感障碍(BD)患者和45名健康人,对比分析健康人和喹硫平治疗前后BD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② 与健康人相比,BD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降低,一些产丁酸菌属的丰度降低;③ 喹硫平治疗未改变BD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但改变了菌群组成;④ BD患者的BMI、病程和抑郁量表得分与不同分类群的丰度显著相关;⑤ 基于菌群标志物建立诊断模型,能够区分健康人和未接受治疗的BD患者,且能够对药物治疗后的应答进行预测。
2019-05-15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202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
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副主任
胡少华,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浙江省支撑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后备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副主任。
2008年至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进修;2012年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科进行研究访问。主持国家自然基金2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项目1项,浙江省卫生厅课题3项,教育厅项目1项,主参国家慢病项目973课题子课题、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共7项,近年共发表论文共50余篇,SCI收录41篇 (第一或通讯作者26篇)。
双相障碍的生物学机制
男性同性恋的分子遗传学机制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第六届)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焦虑及相关障碍协作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行为医学教育学组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整合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届)
浙江省神经科学会神经修复与康复学会常务委员
浙江消化心身联盟浙江省委员会常委理事
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双相障碍学组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医学鉴定专家
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神经医学心身健康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整合康复医学分会常务理事兼心理护理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
Lancet Psychiatry 青年编委
BMC Psychiatry和 Froniter in Pscychitry副编委员
担任Cereb Cortex、Am J Neuroradiol, Neuroimag,Ann Gen Psychiatry、中华精神科杂志的审稿专家
参编《精神病学(第八版)》、《精神病学(案例版)》国家规划教材2本,《麻省总医院精神病学手册》副主译,软件著作权1项。“男性性取向的遗传学和影像学研究”项目作为第二完成人荣获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二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