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刚,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浙江大学,硕士博士师从于我国著名的肝癌诊治专家郑树森院士,博士后导师为阚全程教授。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和肝病的创新诊治研究、人体微生态临床和基础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等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5项。担任HBPD INT(IF: 3.780) 编委、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 (IF: 3.329) 青年编委、Analytical Cellular Pathology (IF: 2.916) 客座主编、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F: 6.684) 客座编辑、Frontiers in Oncology (IF: 6.684) 客座编辑。已发表SCI 论文73篇,第一(含共同一作)或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IF: 30.849)、Gut (IF: 23.059)、Adv Sci (IF: 16.806)、Small (IF: 13.281)、Genome Medicine (IF: 11.117)等发表SCI论文3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8篇),总影响因子 285.916,总SCI引用次数625次。会议特邀报告1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编专著3部。荣获第21届国际肝移植大会“青年科学家奖”、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19 年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河南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等。
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和肝病的创新诊治研究、人体微生态临床和基础研究。率先阐明新冠肺炎患者口腔菌群、肠道菌群和脂质组学特征,建立辅助性无创诊断模型(Gut 2021);率先发现阿兹夫定片治疗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Adv Sci 2020),研究成果由国务院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和推广,获得国家三期临床试验批件;基于肠道微生物组建立了肝癌的早期、无创诊断工具,实现了跨区域验证 (Gut 2019),入选“2019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年度十大进展”;通过微生物组和宿主转录组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肠道菌群与HBV相关肝细胞癌临床结局之间的相关性(Genome medicine 2020);首次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有机纳米治疗药物,通过级联反应,实现化疗/化学动力联合治疗,协同抗肝癌 (Adv Mater 2020),阐明人参皂苷纳米化抑制肝癌的作用和机制(Small 2019);共同一作发现曲美他嗪可显著降低乙肝相关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Adv Sci 2020),该成果已获得美国FDA授权的孤儿药地位,成为国际上第一个治疗肝衰竭的药物。
感染性疾病和肝病的创新诊治研究、人体微生态临床和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