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新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动物营养学分会常务理事
刘建新,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畜牧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奶牛营养、泌乳生理、瘤胃微生物与发酵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教学及科研工作;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3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999年获得德国著名的洪堡基金,2002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曾获国际科学基金会Silver Jubilee Award。1998-2008年任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2000-2008年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副理事长,2008-2012年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长。在Microbiome、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Bioinformatics,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科技专著6部;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教学名师,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现担任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Nutrition、Animal Bioscience、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Animal Nurition、《动物营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等刊物编委,具有较高的国内知名度,在国际同行中也有一定影响。
孙会增团队:奶牛瘤胃中,哪些菌群和细胞参与代谢纤维素?
① 纳入52 头泌乳中期奶牛(胎次=2.62 ± 0.91),其产奶量为 33.10±6.72 kg;② 基于49个牛胃样本组装分箱得到186个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同时鉴定了具有强纤维素/木聚糖/果胶降解能力的特定MAG;③ 基于3头奶牛,共20728个瘤胃上皮细胞的转录组,构建了由18个瘤胃上皮细胞亚型组成的瘤胃上皮单细胞图谱;④ IGFBP5+cg 样棘细胞特异性高表达 SLC16A1 和 SLC4A9,表明该细胞类型可能在 VFA 吸收起作用;⑤ 菌群与宿主细胞之间存在潜在串扰。
2022-01-20
浙大团队:瘤胃菌群及代谢产物对奶牛生产性状的影响
① 根据乳蛋白量(MPY)和产奶量选择10头高MPY(HH)和10头低MPY(LL)奶牛,测定瘤胃宏基因组、代谢组和血清代谢组;② HH组的古菌种类和产甲烷细菌丰度较低,碳水化合物合成通路基因丰度较高;③ 普氏菌属在HH组富集,支链氨基酸生物合成和产维生素B功能提高,满足了高MPY和产奶量性状;④ 普氏菌属与瘤胃菌群代谢产物正相关,可能会影响宿主对氨基酸的代谢;⑤ 组学解释性分析表明瘤胃菌群代谢产物和血清代谢产物对MPY的贡献较大。
2020-05-12
浙大刘建新等:瘤胃菌群对奶牛产奶能力的影响
① 334头奶牛喂食相同的食物,在同样的环境中饲养,分析瘤胃菌群与宿主表型的关联;② 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共鉴定出391个细菌属,以及33个核心细菌属,不同奶牛个体之间的全瘤胃菌群及核心瘤胃菌群均有所差异;③ 相比于分娩及“做父亲”,泌乳阶段对瘤胃菌群的影响最大;④ 瘤胃菌群、瘤胃短链脂肪酸与产奶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关联,核心瘤胃菌群对关联的贡献为53.9%,非核心瘤胃菌群的贡献为46.2%。
2018-07-27
Microbiome:瘤胃菌群移植如何改变受体肉牛的瘤胃菌群
① 分析瘤胃菌群移植后,受体肉牛的瘤胃菌群如何变化及重建;② 不同的肉牛个体在瘤胃菌群移植后,展现出显著不同的细菌群落重建模式,个体间的细菌恢复模式及程度在属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③ 红蝽菌科、粪球菌属、乳杆菌属对移植的响应最大;④ 18个细菌种系型与宿主发酵参数相关,提示这些种系型可作为改善肉牛饲料转化效率的靶点菌群;⑤ 不同个体之间的古菌群落重建模式也存在差异,一些个体在接受移植后,瘤胃古菌恢复到移植之前的状态。
2018-03-27
AMB:哪些草药能减少瘤胃菌群产生的甲烷?
① 减少反刍动物产生的甲烷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十分重要;② 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及抗菌剂的草药可能能够减少甲烷的排放;③ 本研究测试了100中草药的提取物,检测其在体外对瘤胃菌群产生甲烷的影响;④ 共有12种草药提取物有效地降低了甲烷产生量,其中白苏子种子提取物的效果最好;⑤ 研究中还鉴定了白苏子种子提取物的主要成分,以及与甲烷排放变化相关的瘤胃菌群变化。
2016-09-22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动物营养学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奶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饲养饲料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饲料产业联盟副理事长
刘建新,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畜牧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奶牛营养、泌乳生理、瘤胃微生物与发酵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教学及科研工作;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3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999年获得德国著名的洪堡基金,2002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曾获国际科学基金会Silver Jubilee Award。1998-2008年任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2000-2008年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副理事长,2008-2012年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长。在Microbiome、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Bioinformatics,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科技专著6部;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教学名师,2018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师。现担任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Nutrition、Animal Bioscience、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Animal Nurition、《动物营养学报》、《中国畜牧杂志》等刊物编委,具有较高的国内知名度,在国际同行中也有一定影响。
1985.04~1988.03: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博士研究生
1982.10~1985.03: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硕士研究生
1982.03~1982.09: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硕士研究生
1978.03~1982.01:浙江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本科生
2020.10~现在: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2014.04~2020.09: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奶业科学研究所,教授、所长
2005.06~2013.05: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院长
2001.06~2005.05: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奶业科学研究所,副院长、所长
1998.09~2001.05: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1995.01~1998.09: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院长
1991.05~1994.12: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院
1988.06~1991.04:浙江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讲师
奶牛营养、泌乳生理、瘤胃微生物与发酵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奶牛营养、泌乳生理、瘤胃微生物与发酵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