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赛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樊赛军,长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增敏与防护药物、核辐射损伤救治和康复、肠道菌群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其工作一直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至2019年1月为止,樊赛军已在包括Science等在内的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46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12,500余次。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2项,已获得授权专利25项。在2014-2018年连续五次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
樊赛军等:用生物修饰的细胞外囊泡预防放射性肠炎
电离辐射与肠炎的发生有关,目前临床急需保护整个肠道免受辐射引起的肠道损伤策略。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樊赛军、赵瑜、李航团队联合武汉大学陈新团队在ACS Nano上发表文章,发现生物修饰的细胞外囊泡可通过重塑肠道微环境以克服放射性肠炎,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预防暴露于辐射的人群免受胃肠道综合症的影响。
2023-07-12
33位热心肠智库专家入选2022”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分属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大学科领域
2023-03-29
崔明+樊赛军等:Akk菌的肠道定植或可治疗炎症性肠道疾病
肠道菌群疗法广泛用于治疗肠道疾病,但其治疗效果参差不齐。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崔明、樊赛军团队联合新乡医科大学万国运团队在Experimental and Molecular Medicine发表文章,发现活性Akk菌在病变部位的稳定定植对其抗炎功能至关重要,并开发了安全有效的Akk递送系统,为肠道微生物制剂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2023-01-17
崔明+樊赛军Cell子刊:口腔菌群可影响放疗治疗肠癌的效果和预后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的崔明、樊赛军与团队,近期在Cell Reports发表研究,发现口腔微生物如具核梭杆菌可以在结直肠癌(CRC)部位定植,并损害放疗治疗CRC和CRC肝转移的疗效和预后,可杀死具核梭杆菌的抗生素甲硝唑是潜在的CRC放疗增敏剂。
2021-11-08
樊赛军等:用生物修饰的细胞外囊泡预防放射性肠炎
① 全身辐射(TBI)供体小鼠的外泌体(EVs)保护受体小鼠,降低TBI导致的死亡率,并减轻辐射引起的肠道损伤;② TB供体小鼠和放疗患者外泌体中高表达miRNA-142;③ miRNA-142能降低辐照引起的肠上皮细胞死亡,并通过改善肠道微环境介导EVs对放射性肠炎的保护作用;④ 通过增强miR-142表达和外泌体的肠道特异性对EVs进行生物修饰,从而改善EVs介导的放射性肠炎保护。
2023-07-03
崔明+樊赛军等:Akk菌的肠道定植或可治疗炎症性肠道疾病
① Akk菌肠道定植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促进鼠乳杆菌增殖及基因重编程,从而有助于肠道疾病(DSS诱导的结肠炎及肠道辐射毒性)的治疗和预后;② 开发磁性驱动且含甘露糖的炎症靶向纳米递送系统,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可增强Akk菌的肠道定植,从而提高对肠道疾病的阳性反应率和治疗效果;③ 热灭活的Akk菌对DSS诱导的结肠炎治疗无效;④ 机制上,改良Akk菌通过上调炎症部位IL-4的蛋白水平,驱动M2巨噬细胞的极化,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2023-01-04
崔明团队:肠道菌群在斑马鱼放射性污染防护中的重要作用
① 高温或低温预处理改变斑马鱼的肠道菌群结构;② 高温预处理使斑马鱼对辐射暴露更敏感;③ 使用抗生素清除肠道菌群后,不同温度预处理的斑马鱼对辐射暴露反应一致,表明辐射毒性与肠道菌群相关;④ 高温预处理可增强斑马鱼肠道菌群的糖代谢;⑤ 高温和低温预处理通过肠道菌群分别增加和降低斑马鱼肝糖代谢水平;⑥ 低温预处理会选择性富集革兰氏阳性菌(厚壁菌门),可能与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和活性氧水平、增加短链脂肪酸含量有关,有助于辐射防护。
2021-11-16
崔明+樊赛军Cell子刊:口腔菌群可影响放疗治疗肠癌的效果和预后
① 在小鼠模型中,结直肠癌(CRC)的严重/进展程度与口腔菌群组成相关;② 口腔菌群移植实验表明,口腔菌群的组成可影响化疗对CRC和CRC肝转移的治疗效果和预后;③ 口腔菌群的变化可影响CRC肿瘤部位(而非肿瘤周围组织)的菌群组成;④ 口腔中的具核梭杆菌可迁移到CRC肿瘤部位,对放疗的疗效和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而用甲硝唑治疗(杀死具核梭杆菌),可减轻口腔菌群诱导的CRC放疗抵抗;⑤ 口腔菌群也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影响辐射诱导的肠道损伤。
2021-10-26
樊赛军、崔明等:菌群代谢产物对放射毒性的保护作用
① 粪菌移植可显著提升辐照小鼠粪便中的菌群产生的吲哚-3-丙酸(IPA);② 口服补充IPA可抑制辐照诱导的小鼠死亡、体重减轻、造血系统损伤及胃肠道毒性;③ 在肿瘤小鼠模型中,IPA处理不会影响辐照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果,也不会加速肿瘤生长;④ 辐照可显著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IPA可抑制这种改变,并恢复辐照诱导的小肠蛋白表达谱变化;⑤ 孕烷X受体/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信号在IPA介导的辐射保护中发挥关键作用。
2020-05-20
樊赛军+崔明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戊酸防止小鼠的辐射损伤
① 粪便的短链脂肪酸(SCFA)中,肠道菌群衍生的戊酸(VA)防止辐射损伤作用最显著;② 补充VA可提高受辐射小鼠的存活率,保护造血器官,改善胃肠道功能和肠上皮完整性;③ 暴露于全腹部辐射(TAI)的小鼠,经VA灌胃后可恢复肠道细菌的分类群比例,重组小肠组织中的蛋白谱;④ 机制上,VA通过作用于角蛋白1(KRT1)防止辐射损伤;⑤ VA可减轻雌性小鼠的放射性肠炎,同时可预防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2020-01-13
樊赛军等:肠道菌群的性别差异,影响不同疗法对辐射损伤的疗效
① 在辐射损伤小鼠模型中,口服辛伐他汀仅能在雄性小鼠中改善造血系统损伤、胃肠道功能和上皮完整性,而喂食高脂饮食仅对雌性小鼠有效,明显减轻骨髓和胃肠道毒性;② 两种干预方法分别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中,预防辐射引起的肠道细菌群结构改变,恢复小肠的miRNA表达谱,重塑辐射后的小肠基因表达;③ 施用抗生素或移植另一性别的肠道菌群,会消除上述治疗效果,表明性别特异的肠道菌群在治疗辐射损伤中有关键介导作用。
2019-08-29
注:FA表示第一作者;CA表示通讯作者;SA表示高级作者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2项,已获得授权专利25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樊赛军,长期从事肿瘤放射治疗增敏与防护药物、核辐射损伤救治和康复、肠道菌群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其工作一直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至2019年1月为止,樊赛军已在包括Science等在内的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46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12,500余次。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52项,已获得授权专利25项。在2014-2018年连续五次入选爱思唯尔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单。
1984年毕业于原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专业
1992年在英国Leicester大学获放射医学专业博士学位
从1988年起先后在瑞士、英国和美国留学
2008年10月全职回国,受聘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
回国前担任美国华盛顿乔治城(Georgetown University)大学Lombardi肿瘤研究中心副教授、分子肿瘤研究室主任。
2012年10月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
其在海外留学期间主要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放射生物学研究,在肿瘤抑癌基因、肿瘤放疗和化疗敏感性、肿瘤细胞凋亡信号传导机制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回国后主要从事放射防护新药,肿瘤放射治疗增敏新药和电离辐射新型生物剂量剂的研发工作,已筛选和研发出了"青增素1号"肿瘤放射治疗增敏新药和"辐抵素9号"辐射防护新药,分别有望成为新一代肿瘤放射治疗增敏新药和辐射防护新药。
中华预防医学会放射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防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主编。
回国后分别荣获了中国侨联"科技创新人才奖"、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奖、苏州市"高新区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奖"、苏州"高新区十佳先进个人"和苏州"十佳魅力科技人物"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