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主任医师
刘心娟,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曾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Milton.H.Hershey医学中心作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病学组委员。长期从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科研工作,从事门诊、病房、内镜工作15年,在胃肠道及肝胆、胰腺疾病等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准确有效的诊断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各种疑难病例及危重症病例,能熟练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以及内镜下的各种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免疫及肠道微生态,尤其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较深入,并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所专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著7篇,核心期刊论著20余篇。
刘心娟+洪维鍊等Nature子刊: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L-99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① 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随机均分4组,分别进行8周的安慰剂、药物(阳性对照)、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L-99低剂量(1×10^10CFU/天)和高剂量(5×10^10CFU/天)干预,药物组非盲,其余组双盲;② 4组基于FD评分的临床应答率为:58%、70%、74%、90%,BL-99高剂量组显著优于其他3组;③ 该效果持续至治疗结束后2周,但在8周时消失;④ BL-99使产短链脂肪酸(SCFA)菌增加,粪便和血清SCFA升高,血清胃泌素升高;⑤ SCFA可升高大鼠血清胃泌素。
01-03
国内团队:溃疡性结肠炎单细胞转录组和空间转录组
① 溃疡性结肠炎(UC)区域的组织拓扑变化以巨噬细胞消失反应为特征,且仅发生在组织驻留巨噬细胞中;② UC区域活性氧水平较高,但组织驻留巨噬细胞中几乎检测不到活性氧清除酶SOD2,导致炎症巨噬细胞和组织驻留巨噬细胞对活性氧的脆弱性显著不同;③ UC期间,炎症巨噬细胞取代组织驻留巨噬细胞,并通过T细胞和B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生成网络,诱导TNF-α产生空间转移。
2023-06-21
曹晓沧+刘心娟+黄鹤+邬荣领:肠道空间尺度微生物网络关系新模型
① 引入捕食-被捕食者理论,构建准动态常微分方程以量化每种微生物的独立和依赖关系,优化后编码生成idopNetwork网络;② 使用idopNetwork分析来自5名UC患者和1名健康人肠道7个不同部位的23份16S菌群数据,揭示了微生物网络结构随肠道部位的梯度变化规律;③ 健康人肠道中,浮霉菌门与疣微菌门在横结肠和盲肠处有很强的共生关系,但在UC患者中却无该共生关系;④ idopNetworks可应用于任何分类学水平,及细菌、真菌和病毒之间的交互网络。
2022-08-03
北京朝阳医院: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特有的细胞亚群
① 取材5名汉族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4个炎性组织,4个非炎性组织和4名健康人的结肠组织进行了单细胞测序分析,得到21个细胞亚群,2个为新的浆细胞亚群;② UC炎性组织中5个细胞亚群减少,包括浆细胞2和3在内的3个细胞亚群增加;③ 中国UC患者差异表达基因和欧美结果趋势一致,抗原呈递途径和IL-17信号通路被激活;④ Th17是UC主要的免疫特征分子,但免疫球蛋白A是病变组织局部免疫的主要成分;⑤ UC风险基因富集于上皮祖细胞与免疫细胞。
2021-02-02
北林团队:理解肠道菌群内部结构功能关系的新模型
① 肠道菌群通过个体菌群和宿主相互作用来影响宿主生理过程,本文通过行为生态学和网络科学相结合开发了回答该问题的经验法则;② 引入行为生态学理论,以通过合作与竞争的网络推导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③ 重建肠道菌群网络的特性,并映射宿主驱动的共生、拮抗、入侵和利他QTL;④ 整合路径分析和映射理论来检测和可视化宿主遗传变异是如何通过扰动肠道菌群内部运作来影响人类疾病的;⑤ 该模型可用于理解肠道菌群内部结构功能关系。
2020-11-0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主任医师
刘心娟,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曾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Milton.H.Hershey医学中心作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病学组委员。长期从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科研工作,从事门诊、病房、内镜工作15年,在胃肠道及肝胆、胰腺疾病等诊断与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能够准确有效的诊断治疗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各种疑难病例及危重症病例,能熟练进行各种内镜的诊断以及内镜下的各种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胃肠免疫及肠道微生态,尤其对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较深入,并在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所专长。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著7篇,核心期刊论著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