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辅文
中科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校长
魏辅文,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保护生物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兽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世界兽类学家联合会执委;Conservation Biology杂志亚洲区域编委、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常务副主编、生态环境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魏辅文院士团队:野生大熊猫和小熊猫的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综述)
近日,江西农业大学魏辅文院士团队在Annual Review of Animal Biosciences上发表综述,描述了野生大熊猫和两种小熊猫(中国小熊猫和喜马拉雅小熊猫)的进化历史、濒危过程、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探讨了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如何深入了解大熊猫对特殊竹子饮食的趋同适应,并讨论如何将这些发现应用于野生和圈养大熊猫和小熊猫的有效保护管理,以促进这些物种的长期生存。
2023-10-30
魏辅文+赵方庆等:构建大熊猫高质量肠道微生物组目录
近日,中科院动物所魏辅文、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及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基于439份大熊猫粪便样本长、短读长测序数据,构建大熊猫高质量肠道微生物组目录(PandaGut),共识别出820个MAGs和237万个独特基因,并构建划分出三种代表性肠型,值得关注。
2023-10-11
魏辅文+魏泓Cell子刊:肠道菌群的季节性变化,如何影响大熊猫长胖
肠道菌群的特征伴随宿主饮食的变化而改变。然而,这些波动的潜在影响仍不清楚。中科院动物所魏辅文院士团队和第三军医大学魏泓教授团队合作,在Cell Reports发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季节性变化,可以影响宿主脂质代谢和体重增长,使大熊猫在吃竹笋的季节快速长胖,并揭示了相关分子机制。这些发现为研究野生动物的肠道菌群-宿主互作,带来新启示。
2022-01-20
魏辅文院士团队:野生大熊猫和小熊猫的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综述)
① 大/小熊猫在系统发育上不相关,前者属于熊科,后者属于大熊猫科;② 基因组数据可推断大/小熊猫的种群历史,且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其种群数量波动;③ 野生大熊猫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动高,而小熊猫研究较少;④ 大/小熊猫在竹食专化方面表现出相似的适应性表型,包括形态、生理、生态、遗传、表观遗传和肠道菌群适应;⑤ 基因组/宏基因组学研究有助于揭示大/小熊猫进化历史、维持圈养繁育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栖息地及管理健康与疾病。
2023-10-20
魏辅文+赵方庆等:构建大熊猫高质量肠道微生物组目录
① 基于439份大熊猫粪便样本长、短读长测序数据,构建大熊猫高质量肠道菌群目录(PandaGut,包含820个MAGs),其中64.5%属于先前未报道物种;② PandaGut含237万个独特基因,74.8%有完整开放阅读框,有利于挖掘物种功能潜力;③ 在野生和圈养熊猫种群中鉴定出三种肠型,分别以梭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埃希氏杆菌属为特征;④ 野生熊猫表现出宿主遗传特异性的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提示宿主与肠菌存在共生关系,圈养熊猫群则编码更多的多重耐药基因。
2023-10-07
魏辅文院士团队:脊椎动物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和抗生素抗性研究
① 在野生脊椎动物中,饮食与肠道微生物组α多样性有最显著的关联,而宿主系统发育和饮食与β多样性显著关联;② 宿主受威胁的状态和栖息地环境因素影响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③ 生态逻辑模型显示,自由奔跑的脊椎动物的随机组合过程与肠道细菌多样性模式之间有很强的关联;④ 分析62种圈养脊椎动物和同域人类的肠道微生物组,其多样性和抗性组谱相似,圈养削弱了对肠道微生物组多样性和抗性的全球影响。
2022-05-27
魏辅文+魏泓Cell子刊:肠道菌群的季节性变化,如何影响大熊猫长胖
① 与吃竹叶的季节相比,大熊猫在吃竹笋的季节中可增加更多的体重;② 这伴随着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季节性改变:在竹笋季,大熊猫肠道菌群中的产丁酸菌(如丁酸梭菌)丰度显著增加,产生更多的短链脂肪酸;③ 将竹笋季和竹叶季的大熊猫的粪便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竹笋季菌群更能使小鼠增重长胖;④ 机制上,菌群产生的丁酸影响了肝脏的昼夜节律基因的表达,延长了Per2的上调,从而促进了磷脂合成和脂肪积累。
2022-01-18
魏辅文院士团队:竹子中富含的膳食类黄酮对大熊猫肠道菌群的积极影响
① 类黄酮是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大熊猫吃的竹子里富含类黄酮;② 结合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方式与体外培养实验,鉴定出97种竹子类黄酮,大部分是新发现的;③ 仅小部分膳食类黄酮被吸收入血,而>70%的类黄酮单体被肠道菌群利用和转化;④ 竹叶比竹笋有更多的类黄酮,这引起了大熊猫膳食类黄酮的季节性变化,从而塑造了肠道菌群的季节性波动;⑤ 膳食中类黄酮成分越高,菌群多样性和毒力越低,而降解木质素的种属越多。
2021-09-22
中科院动物所:共生菌介导大熊猫的“气味”物质合成
① GC-MS分析显示,大熊猫肛周腺分泌物(AGS)中的挥发性物质比粪便更为多样和丰富;② 宏基因组分析显示,AGS和粪便的共生菌群存在差异显著;③ AGS中脂质代谢基因显著富集,这些基因主要来自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其中棒状杆菌是AGS中对脂质代谢贡献最大的属;④ AGS比粪便样品含有更多脂肪酸降解菌和酮类、醛类物质生产菌;⑤ 野生和圈养熊猫AGS中菌群差异导致的关键化学信号物质差异可能是圈养个体自然繁殖力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1-02-10
中科院院士
江西农业大学校长
魏辅文,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保护生物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兽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中国分会主席、世界兽类学家联合会执委;Conservation Biology杂志亚洲区域编委、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常务副主编、生态环境部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调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长期从事濒危动物演化与保护生物学研究,是国际上濒危动物保护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率先提出保护演化生物学和保护宏基因组学新分支学科。重要代表性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Genetics, PNAS, Current Biology, Science Advance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ature Communication等期刊上。
主要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重大和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国际分子生态学奖(Molecular Ecology Prize)等。
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9年获大熊猫研究与保护终身成就奖
2018年获中国科学杰出科技成就奖(个人奖)
201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被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2004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4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