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香港城市大学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李俊博士于2018年2月加入香港城市大学,担任生物信息学助理教授。他也隶属于数据科学学院。   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加入北京基因组研究所(BGI)。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接受了生物信息学培训,并担任了三年多的高级项目负责人,领导一个专注于比较基因组学、进化和群体遗传学的团队。   于201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梁志清教授,从事病毒和细菌的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研究。之后,加入Gianni Panagiotou博士的实验室,在港大和德国汉斯-克诺尔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人类、动物和其他环境中的微生物组。   李博士有兴趣开发数学或机器学习模型,并利用计算技能分析多组学、结构和表型数据,以了解生物过程和动态的内在本质,尤其是在与健康相关的微生物组、抗生素耐药性、精准畜牧业和药物开发领域。
粟硕+施莽等Cell突破:野味动物的病毒组特征,及其与人类疾病的密切关系
① 用高通量宏转录组学方法,分析中国20省份的1941只野味动物(5个目、18个种)的病毒组;② 鉴定出102种能感染哺乳动物的病毒(覆盖13个病毒科),65种是新病毒;③ 21种病毒是对人和家畜有潜在高风险的病毒,果子狸携带“高危”病毒数量最多;④ 一些病毒可在野生动物和野味动物间跨物种传播,如果子狸中能检测到蝙蝠冠状病毒HKU8;⑤ 还检测到多种感染人类的病毒,受感染的动物有些有症状、有些无症状,需警惕人和野味动物间的双向病毒传播。
2022-02-15
李俊:饮食与药物干预对肠道菌群及宿主健康的影响
① 菌群可以与胰脏、肝脏、大脑等人体主要器官交流,调节胰岛素抵抗、心率、情绪等;② 利用化合物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可以解析植物性饮食中的植物来源化合物影响肠道菌群的机制;③ 随机双盲实验表明,抗性淀粉干预后的菌群,可减轻肥胖小鼠体重;④ 益生菌干预影响肠道T细胞的分化,抑制肠道免疫细胞中Th17的功能,阻碍肝脏肿瘤血管发育,抑制肝肿瘤的发生;⑤ 抗生素干预后菌群的变化因个体而异,这种个体差异在菌群的恢复过程中同样存在。
2019-05-06
Cell子刊:城市地铁是皮肤菌群和耐药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① 早晚高峰期各取样一次,分析乘坐香港地铁后乘客的手掌皮肤菌群,以研究不同线路地铁内菌群的传播和日间变化,及其对乘客皮肤菌群的影响;② 采样时间是地铁菌群组成和耐药组组成的主要决定因素,人体相关菌种和临床上重要的抗生素耐药基因(ARG)的相对丰度,在傍晚较高;③ 线路特异的菌群特征与线路的环境因素和城市特点有关;④ 连接香港与深圳的唯一线路比较特别,观测到潜在的跨界ARG传播,特别是四环素和万古霉素耐药基因。
2018-07-31
Nature:2016中国团队最高影响因子宏基因组研究
2016年,中国大陆团队的最高IF宏基因组研究论文:① 人类对RNA病毒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不足;② 本研究采集9门220种无脊椎动物转录组样品,发现1445种RNA病毒;③ 相关数据填补RNA病毒系统发育的空缺,揭示了其宿主转移和共分支的进化历史及其显著的基因组灵活性,包括频繁重组、病毒-宿主间横向基因转移,得失和复杂的基因组重排;④ 这些数据提供了可视化的RNA病毒界,比当前分类方法更系统和多样化,为病毒生态学与进化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研究基础。
2016-11-23
PNAS:特别的益生菌组合,在小鼠上显著抗肝癌!
① 益生菌能够减轻胃肠道炎症和预防结肠癌,但对肠道外肿瘤的作用尚待探索;② 益生菌混合物Prohep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肿瘤大小和重量减少40%;③ 机制上,益生菌处理导致肿瘤内IL-17及Th17细胞水平大幅下降,抑制肿瘤生长,而益生菌处理组肿瘤中Th17减少主要因为来自肠道和外周血的迁移性Th17的比例降低所致;④ 益生菌改变肠道菌群组成,肠道普氏菌、颤杆菌等抗炎有益菌增加,随后下调Th17细胞极化,促进肠道中抗炎Treg / Tr1细胞分化。
2016-03-01
香港城市大学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李俊博士于2018年2月加入香港城市大学,担任生物信息学助理教授。他也隶属于数据科学学院。   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加入北京基因组研究所(BGI)。在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接受了生物信息学培训,并担任了三年多的高级项目负责人,领导一个专注于比较基因组学、进化和群体遗传学的团队。   于201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梁志清教授,从事病毒和细菌的比较基因组学/转录组学研究。之后,加入Gianni Panagiotou博士的实验室,在港大和德国汉斯-克诺尔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人类、动物和其他环境中的微生物组。   李博士有兴趣开发数学或机器学习模型,并利用计算技能分析多组学、结构和表型数据,以了解生物过程和动态的内在本质,尤其是在与健康相关的微生物组、抗生素耐药性、精准畜牧业和药物开发领域。
2009~2013:香港大学理学院,生物科学学院,计算生物学哲学博士
1998~2002:天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物理学学士
2008.02~至今: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
2017.01~2017.12:德国汉斯-克诺尔研究所,高级博士后
2014.02~2016.12:香港大学,博士后
人类、动物和环境中的抗生素耐药性和致病机理;与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组;微生物相互作用与动态;多组学大数据挖掘; 组学中的人工智能;精准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