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其他
文章数:43篇
虾
多吃虾或可降低心衰及高脂血症风险
虾是海洋ω-3的主要来源之一。Mayo Clinic Proceedings上发表的一篇Letter,对4000多名参与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日常摄入虾者的心衰及高脂血症风险显著低于日常不摄入虾者。
虾
其他
饮食
心血管风险
新冠疫苗
Lancet子刊:英国胃肠病学会声明,IBD患者应接种新冠疫苗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发表的来自英国胃肠病学会IBD分部与IBD临床研究小组的声明:新冠疫苗对于IBD患者是安全的,IBD患者应接种新冠疫苗,但对于正在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可能降低。
新冠疫苗
其他
IBD
新冠疫情
新冠大流行对人类共生微生物的影响(观点)
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认知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类共生微生物发生长期的、巨大的影响,从而对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近期一篇发表在PNAS的展望,从新冠肺炎本身以及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等多个角度和层面讨论了新冠病毒流行对于人类共生菌,特别是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未来当人类面对新的流行疫情时,充分考虑多个角度的影响,选择更加适合的防控策略和手段。
新冠疫情
卫生假说
共生菌群
其他
展望
新冠疫苗
IBD患者应该接种新冠疫苗吗?
国际IBD研究组织(IOIBD)在2020年11月召开了会议,形成了对IBD患者接种SARS-CoV-2疫苗的具体建议,并将相关建议发表在了Gut上:SARS-CoV-2疫苗对于IBD患者安全有效,IBD患者应该与正常人群一样尽早地接种SARS-CoV-2疫苗,但应避免接种活病毒疫苗。
新冠疫苗
其他
IBD
食品质量生物管控系统
Cell:过敏免疫——食物的试错系统?(前沿观点)
著名免疫学家Medzhitov作为通讯作者在Cell发表的前沿观点文章,从全新的角度衡量、解读、定义食物抗原、过敏免疫的系统、分类、机制和生理意义。提出将过敏免疫反应作为嗅觉、味觉和肠道化学感应外的第四大食物评控系统。2021伊始必读文章。
食品质量生物管控系统
过敏免疫
其他
前沿观点
宫内菌群
宫内是否存菌?Microbiome主编有话说(评述)
本篇为Microbiome的主编对本期发表的系列文章进行的简要评述,其认为原始研究的数据公开、可重复是非常重要的,Microbiome也愿意提供百家争鸣的平台,促进科学进步。
宫内菌群
其他
宫内菌群
四问“宫内是否有菌”争议,听百家争鸣(评述)
本篇报道为对6个微生物领域专家的“访谈”,记录其对于“宫内是否存菌”争议的一些观点。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希望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阅读原文。或者在我们《肠道产业》公众号中,我们也翻译了这篇报道《产前环境“有菌”or“无菌”?6位专家发表观点》,欢迎大家阅读。这些问题本身也值得思考,从这些角度来看,您是什么观点呢?
宫内菌群
其他
孕妇
微生物组学研究
宫内菌群
宫内是否有菌?哲学角度认为:没有!(评述)
科学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本评述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他们团队的观点。本观点强调,科学假说应该具有“证伪性”,一个没有生物学解释的“描述性研究”,在6年前在科学界发表后,迅速被媒体“炒作”,而被争议至今,耗费大量的科研经费。科学界“纠偏”的速度比“炒作”要花费的时间多得多,这些信息也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界的信任度。作者认为,从哲学角度来看,宫内无菌的观点具有压倒性胜利。
宫内菌群
其他
哲学观点
宫内菌群
宫内是否有菌?正视争议,不断探索(评述)
多年来不断涌现的证据表明,人体微生物组几乎和我们的基因组、表观基因组一样,构成了人类命运的驱动因素;而探讨人体微生物的来源对揭开其面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篇评述对关于宫内是否存在微生物的问题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同时呼吁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宫内菌群
其他
母胎界面
胎盘菌群
胎粪菌群
宫内菌群
学术争议:产前胎粪中是否有菌群存在?(二)
针对上一篇De Goffau等人提出的质疑,原作者对其进行了一一的回应。谁说的更有道理呢?建议感兴趣的学者充分阅读原文~
宫内菌群
其他
胎粪菌群
宫内菌群
学术争议:产前胎粪中是否有菌群存在?(一)
本篇Letter是针对2020年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Viable bacterial colonization is highly limited in the human intestine in utero”一文提出的批判性意见。该文在《热心肠日报》2020年02月26日头条报道过(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42731992)。科学界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快来感受这科学研究的魅力吧~
宫内菌群
其他
胎粪菌群
皮肤细菌
Nature展望:一图读懂皮肤菌群——人体的第二皮肤
除肠道微生态外,皮肤表面也驻留有细菌,构成皮肤微生态对人体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来发表在Nature上的科普文章概括了皮肤微生态的组成和功能。尽管皮肤表面本身缺乏营养,但仍然驻留着一些细菌比如表皮葡萄球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等,这些细菌通过与表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调剂皮肤免疫功能以加强皮肤的保护功能。我们特别将配图编译为一图读懂,希望能帮你涨知识。
皮肤细菌
其他
基础研究
食物
Nature Outlook: 良好的饮食促进精神健康
肠道菌群是人体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研究不断的深入,肠道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的各个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参与调节精神健康,肠道菌群的紊乱与很多精神疾病有关。食物与肠道菌群的改变直接相关,因此良好的膳食可以促进精神健康。该篇发表在Nature Outlook可持续营养专题里的文章,简要阐述了食物与精神健康的研究进展,提出尽管添加益生菌、益生元的研究结果模棱两可,人群对列分析也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但是多吃水果、蔬菜和高纤维食品,少吃精加工食品有助于健康。
食物
精神健康
肠道菌群
其他
精神类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美国胃肠病协会最新临床实践: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缓解NAFLD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肝硬化、肝细胞癌、实体器官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相关,导致大量卫生保健资源的使用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降低。改变生活方式以实现体重减轻仍然是NAFLD患者的一线干预措施。近期美国胃肠病协会(AGA)在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了专家评论,对NAFLD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提出了10条循证性最佳实践建议声明,以解决临床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fatty liver
Steatohepatitis
NASH
weight loss
新冠肺炎
阻击新冠肺炎,儿童季节性呼吸系统疾病亦减少
2020年至今,新冠疫情给全世界带来了诸多改变,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似乎慢慢成为人们的“习惯”。这样的改变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是有益的。来自新西兰疾控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疫情期间其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这给未来呼吸道传染病的常态化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冠肺炎
其他
儿童
季节性流感
呼吸系统传染病
食物过敏
Nature Outlook:肠道菌群如何直接影响食物过敏(观点)
Nature Outlook过敏专题中的一篇文章,提出“早期肠道菌群组成受到破坏可能直接影响机体消化、免疫功能,增加儿童食物过敏风险”,聚焦儿童食物过敏成因以及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及潜在意义。
食物过敏
卫生假说
其他
新冠疫情
关于加强SARS-CoV-2与微生物组研究的倡议(评论)
尽管COVID-19大流行是由SARS-CoV-2单一病毒引起的,人类微生物组整体却与疾病息息相关,并同时影响疫苗的反应、效力。在mSystems上,新进成立的微生物组中心联盟(MCC)COVID委员会通过调查,向其成员发出倡议,通过协调、协助的方式促进微生物组在COVID-19大流行中的研究整合,加大微生物学家在新冠肺炎研究中参与程度,包含技术支持、规章条例的改善、交流、基础病理研究以及与公众的对话等,值得参考。
新冠疫情
微生物组
COVID-19
MCC
SARS-CoV-2
IBD
Lancet子刊:港中大团队详述如何优化亚洲发展中地区的IBD管理策略(综述)
随着快速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及生活方式的西方化,亚洲大陆上的IBD患病率逐渐升高,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极大的医疗负担。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Siew C Ng)与团队近期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发表综述,讨论了如何在医疗资源有限、医疗投入及民众收入较低的条件下,考虑成本-效应的同时,优化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IBD患者的管理策略。
IBD
其他
IBD
Lancet子刊:亚洲发展中国家在IBD诊断及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综述)
亚洲发展中国家的IBD患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讨论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因缺少意识、传染病高发、缺乏必要设施及投入等因素,在IBD诊断与管理中面临的挑战,并针对各项问题提出了潜在的解决方案。
IBD
其他
母婴队列
欲建母婴长期队列?看看新加坡经验
国内建立的母婴队列甚多,但是在每个队列中多多少少存在各种局限性。本文阐述了新加坡建立的孕前健康随访队列(S-PRESTO),其从孕前开始入组,一直随访到儿童出生后几年。在不同的阶段采集并随访不同的标本和内容,可做的研究相当丰富。目前也已经产出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由于新加坡地区的特殊性,其研究针对的3种人(华裔、马来西亚裔、印度裔)占据了世界上50%的人,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在文末,团队也提供了合作的联系方式,实为一项优秀的队列研究,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母婴队列
其他
备孕夫妻
妊娠期
长期健康
益生菌
每日摄入活菌对健康有益吗?(观点)
针对特定细菌的RCT、摄入发酵食品的相关性研究等证据表明,日常摄入安全的活菌可能对健康有益。近期The Journal of Nutrition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详细讨论了应该通过哪些方式,验证“摄入活菌对健康有益”的假说。
益生菌
其他
糖尿病
港中大Lancet评论:多方协作加强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香港中文大学团队参与在Lancet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Lancet糖尿病委员会基于4年的数据收集、合成及建模工作,并从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学术界、工业界及非政府组织等多个角度,讨论并建议了如何通过各方面的工作与协同,加强糖尿病的预防与控制。
糖尿病
其他
儿童高血压
JAMA:高血压筛查,或需从儿童抓起(建议)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一项指南建议指出,应对儿童青少年开展高血压筛查工作。但同时,这种筛查工作可能存在一些利弊。如何权衡这利弊目前并未达到共识。如何权衡这其中的利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据。
儿童高血压
其他
儿童
青少年
高血压筛查
阿尔兹海默症
Nature:感染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元凶?(新闻观点)
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确,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过去主要认为β淀粉样蛋白聚集在大脑中形成斑块而造成神经损伤是AD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但干扰蛋白斑块并不能抑制疾病的进展。而近年来,微生物感染促进AD发病的理论开始被提出。Nature上发表的一篇新闻观点文章,对微生物感染在AD致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在AD患者大脑中发现了单纯疱疹病毒的存在,进一步的研究提出: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存在是作为一种抵御病毒感染的保护性蛋白,它们可直接将侵入大脑的病毒包围并吞噬,这些“保护性”蛋白残留在大脑中不能被及时清理,最终对神经造成巨大损害。科学家们尝试用了不同的小鼠模型,以及体外细胞实验去证实上述理论。
阿尔兹海默症
其他
病毒感染
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
新冠肺炎
ACE2的多重作用或有助于开发新冠肺炎新疗法(观点)
ACE2是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主要受体,但该蛋白在肠道微生态、肠道炎症调控中也具有重要功能。Gastroenterology杂志近期发表观点文章,通过总结ACE2在肠道中的作用,提出了SARS-CoV-2影响肠道微生态、肠道上皮的机制假说。该潜在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SARS-CoV-2致病性,并有望用于开发新疗法。
新冠肺炎
ACE2蛋白
COVID-19
其他
母乳喂养
JAMA子刊:新冠疫情期间,母乳喂养仍是妈妈们的最佳选择(共识)
发表在《JAMA Pediatrics》上临床实践共识指出,即使母亲感染了新冠病毒,其喂养孩子的最佳方式仍然为母乳喂养,暂时没有证据表明母乳喂养会传播吧病毒。该实践指南中具体对阳性母亲,或高风险接触病毒的母亲日常可以做的防范措施进行了总结,值得普通孕妈妈们学习。
母乳喂养
新冠病毒
其他
母亲
婴儿
饮食
顶尖足球运动员该怎么吃?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上发表了欧足联专家组的一项最新声明,对顶尖足球运动员在训练日、比赛日前后1天、比赛日当天的饮食及营养摄入给出了建议,详细列出了每日应摄入多少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脂肪)及微量营养素。
饮食
其他
运动员
COVID-19
JAMA: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它重症患者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通常在住院期间发展出胃肠道并发症,胃肠道并发症的高发是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特定表现,还是危重症患者的普遍特征尚未明确。来自JAMA上发表的一篇letter,对比了92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及92名非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发现前者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是后者的2倍。
COVID-19
胃肠道并发症
其他
队列研究
新冠疫苗
Lancet子刊:应重视针对IBD患者的新冠疫苗接种
多个新冠疫苗的开发已经进入临床3期,但目前的研究大多将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患者(包括IBD患者)排除在外。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观点文章,重点讨论了IBD患者疫苗接种不足的情况,以及可能因药物治疗及并发症而导致的疫苗应答降低。文章强调,在制定未来的新冠疫苗接种计划时,不应忽视IBD患者的临床需求。
新冠疫苗
其他
IBD
COVID-19
COVID-19
通过保持社交距离来控制新冠可能是一把双刃剑?
全球各国均采取了许多卫生措施来控制新冠肺炎流行。来自mSphere上发表的一篇Perspective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保持社交距离等卫生措施虽然能够有效地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并减少抗生素耐药细菌的传播,但可能破坏人与人之间的菌群共享,而与之相关的菌群失调可能影响各类疾病的易感性及新冠肺炎患者的预后。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同时考虑对新冠肺炎流行的控制以及人体菌群的多样性。
COVID-19
Microbiome
social distanc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
Dysbi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