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细胞
文章数:12篇
UC
北京朝阳医院: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特有的细胞亚群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该病主要在欧美等国家流行,然而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临床检测能力的提升,我国的UC呈逐年递增。目前无论是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关联分析(GWAS)还是转录组分析,或是单细胞测序分析等对于UC的大数据研究基本都是基于欧美的人群,真多我国人群的相关研究仍然欠缺。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刘心娟团队针对5名中国UC患者,进行了单细胞测序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他们研究发现,尽管中国UC患者的单细胞亚群和相关UC特征基因的表达的基本趋势与欧美研究结果一致,但是在中国UC患者中发现了两个新的与UC相关的细胞亚群。此外,研究还发现差异基因表达在UC和正常人相比与UC患者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相比存在细胞类群的不同。前者的差异主要在免疫细胞中,而后者的差异更多的出现在上皮和基质细胞中。
UC
浆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UC)
单细胞测序
研究论文
肠道免疫
长链非编码RNA调节肠上皮的抗寄生虫能力
肠道上皮细胞对于病原体的天然免疫依赖I型干扰素免疫通路。PLoS Pathogens近期发表研究,发现隐孢子虫感染的肠上皮细胞后,I型干扰素可以上调长链非编码RNA NR_033736的表达,进而增强上皮细胞对隐孢子虫的防御作用;NR_033736参与了对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负反馈调节。该结果对于阐释长链非编码RNA在肠上皮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有参考价值。
肠道免疫
长链非编码RNA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动物
研究论文
克罗恩病中形成爬行脂肪的新机制
50%的克罗恩氏病(CD)的患者会因并发纤维化狭窄诱导的肠梗阻而需要手术干预。抗炎治疗尽管可以显著缓解CD的情况,但是对于CD狭窄却基本无效。临床组化显示爬行脂肪(CF)是CD患者特有的一类脂肪组织,且特异性出现在存在固有肌层增生和纤维化狭窄的部位,与CD狭窄显著相关,然而对于其发生的机制目前并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Gut上的研究论文,通过使用临床样本、蛋白组分析以及体外3D模型构建,发现活化的固有肌层肌细胞分泌高纤连蛋白含量的,独特的胞外基质,该基质可以通过介导整合素α5和β1诱导脂肪前体细胞从肠系膜脂肪组织中迁移出来,从而形成CF。该研究揭示了CF的来源与形成机制,为临床干预和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细胞系实验
人原代细胞
细胞
多糖降解
Nature 子刊: 拟杆菌对复杂多糖的独特降解方式
宿主可为肠道微生物提供糖类,或宿主难以消化的物质作为营养来源,大部分菌群在进化过程中获得多糖利用位点PUL,然而对于复杂和简单多糖的消化方式是否一致仍然有待研究。Nature Communication发表了一项研究,揭示拟杆菌可以通过不同的PUL分辨并利用简单和复杂多糖。同时,鉴定出利用复杂多糖的为可编码多种酯酶的基因簇多糖利用位点(PULs),并转化分泌阿魏酸。
多糖降解
拟杆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细胞系实验
三型分泌系统
Nature子刊:肠道病原菌利用宿主亚硝酸盐逃离宿主免疫防御!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导致海鲜引起的胃肠炎,然而对于该病原菌在人体肠道内的定植和入侵机制仍然缺乏机制研究。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副溶血性弧菌组氨酸激酶的激活机制,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感知宿主的亚硝酸盐从而启动组氨酸激酶的S-亚硝基化修饰将其激活,这种激活可有效抑制宿主炎症反应并促进副溶血性弧菌毒力,使得病原菌逃过宿主防御。
三型分泌系统
病原体感染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动物实验
类器官
MIT华人团队:揭示细胞体积压缩对类器官生长的影响
MIT华人团队近日在Cell Stem Cell发表研究,发现压缩细胞体积造成的细胞内分子拥挤状态,可以通过影响Wnt/b-catenin信号通路驱动干细胞更新、促进类器官生长。该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一种外界物理因素对于细胞功能的影响方式,更为促进干细胞、类器官生长提供了方法,值得参考。
类器官
molecular crowding
mechanobiology
organoid
cell mechanics
α-酮戊二酸
Cell子刊:膳食补充α-酮戊二酸或可延缓衰老
衰老的机制和延缓衰老已经成为目前生物医学的重点问题。在一些无脊椎模型动物的研究中发现,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物α-酮戊二酸(AKG)可以显著延缓衰老,然而AKG在哺乳动物中是否具有相近的效果并不清楚。近期一篇发表在Cell Metabolism的论文研究了膳食添加AKG对于小鼠衰老的作用,研究发现在18月龄的小鼠膳食中添加2%的CaAKG(α-酮戊二酸钙盐)可以显著改善小鼠的衰老的表型,推迟衰老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延长雌性小鼠的寿命。通过对细胞因子初步分析发现AKG可以抑制衰老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上调抗炎因子IL-10,从而抑制衰老导致的慢性炎症,延缓衰老的进程。
α-酮戊二酸
膳食补充
抗炎因子IL-10
alpha-ketoglutarate
healthspan
肠道干细胞
Nature子刊:一个新的细胞类群——Lgr5+肠绒毛顶端特络细胞
肠道干细胞在维持肠上皮各类细胞的稳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Lgr5是肠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标志,一直以来仅发现存在于肠道绒毛的隐窝间质中。近来一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的研究论文,通过应用激光显微切割的方法分离得到了肠绒毛隐窝至顶端的间质细胞,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详细分析了这些基质细胞的空间分布特征,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一类可以表达Lg5且分布于肠绒毛顶端间质的特络细胞(telocytes),清除这些细胞会导致绒毛顶端肠细胞基因表达的显著改变,影响肠道功能。这一新的细胞类群的发现,为肠道细胞稳态的维持提出了新的观点。
肠道干细胞
differentiation
Extracellular signalling molecules
intestinal stem cells
Single-cell imaging
类器官
Nature子刊:类器官细胞分型新技术
蛋白翻译后修饰信号的检测可用于鉴定细胞类型和描述细胞状态。Nature Methods近期发表的研究开发了一种结合蛋白翻译后修饰信号检测、流式细胞技术的新方法,可以在单细胞水平分析类器官中的细胞类型和状态,并成功用该方法分析了正常、癌化肠道类器官中的细胞情况。该方法大大增强了对类器官内细胞功能和状态的分析能力,值得借鉴。
类器官
Cancer microenvironment
Cell signalling
Cellular signalling networks
phosphorylation
1%可培养
ISME:对1%的微生物可培养说不,大部分的细菌是可培养的
只有1%的微生物是可培养的,这一范式对我们理解微生物生态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仍然是大多使用分子工具来描述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动机。然而,这一点经常被模糊地表达,表明一些科学家对该范式有不同的见解。此外,在培养技术方面的实质性进展表明这种范式可能不再正确。为了量化六个主要生物群落中细菌的可培养性,本文作者发现,已知可培养亲缘细菌的16S rRNA相似性中值为97.3±2.3% (s.d.)。此外,52.0±24%的序列和34.9±23%的类群(定义为>97%相似性)有一个密切相关的可培养的亲缘关系。因此,许多环境中的细胞和类群可以用已知的技术进行培养,这表明1%的范式不再正确。目前有大量研究表明,在人、动物、植物相关的微生物组中,大部分的细菌是可培养的,如水稻根中获得了近70%高丰度类群(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70836774)。此外培养组技术也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可培养比例,如强大的培养组学,让可培养肠道微生物增加一倍(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45515144)。
1%可培养
细胞
类群
亲缘关系
培养组学
克罗恩病
琥珀酸受体或是治疗IBD的新靶点
琥珀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在代谢和免疫中都有重要作用。Mucosal Immunology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琥珀酸及其受体SUCNR1也参与克罗恩病的发生发展,与其促炎和促成纤维细胞活化作用有关,为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新的潜在药物靶点。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
琥珀酸受体
SUCNR1
琥珀酸
菌群-免疫互作
刘占举等:肠道菌群产物如何调节Th1缓解肠道炎症
Nature Communications刚刚上线来自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团队与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医学分部Yingzi Cong团队合作主导的最新研究。该研究通过小鼠和细胞实验,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是如何调节效应T细胞中的Th1细胞,从而维持肠道稳态、抑制过度炎症的。这些发现对研究菌群产物对宿主免疫的调控,以及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均有参考价值。
菌群-免疫互作
短链脂肪酸
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
Th1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