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结直肠癌
文章数:635篇
类器官
复旦肿瘤医院:用游离癌细胞培养类器官,提供抗癌新方法
无法通过手术方法治疗的转移型结直肠癌,对治疗提出了新挑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近期在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通讯文章,介绍了通过血液游离癌细胞培养类器官的方法,为建立转移型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值得参考。
类器官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结直肠癌
转移性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微卫星稳定结直肠癌的两种分子亚型
约15%的结直肠癌为微卫星不稳定(MSI)型,这部分患者有着更好的生存率,且对免疫治疗更加敏感。微卫星稳定(MSS)的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可进一步分为不同亚组尚未明确。Cancer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根据是否携带Chr20q扩增,可将MSS结直肠癌可分为两种不同分子亚型,这两种分子亚型对应着不同的预后、染色体稳定性、肿瘤微环境及驱动基因突变。该研究结果提示,对MSS结直肠癌患者进行进一步分组,可更好地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微卫星稳定
Chr20q扩增
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抑制结直肠癌的机制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的使用与结直肠癌风险降低相关,但背后的机制尚未明确。来自Oncoge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NSAID可通过诱导内质网应激,并激活促凋亡蛋白——Bcl-2蛋白家族的BID,以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免疫原性凋亡,从而增加淋巴细胞的肿瘤浸润,抑制小鼠的结直肠癌发展。
非甾体类抗炎药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细胞死亡
结直肠癌
饮食
JAMA子刊:饮食如何影响结直肠癌风险(综述)
近期JAMA Network Open发表了一项对45篇荟萃分析的伞状综述,涉及109项饮食与结直肠癌(CRC)的关联。相关性等级为:5项证据令人信服,2项提示高度相关,10项提示相关,其余相关证据弱或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增加膳食纤维、钙和酸奶的摄入量,并减少酒精和红肉的摄入量,与CRC风险降低相关。未来还需要对一些有证据支持的特定食物进行更多的研究,包括其它乳制品、全谷物、加工肉类以及特定的饮食模式。
饮食
荟萃分析
伞状综述
结直肠癌
饮酒
青少年时期饮酒可能增加以后的结直肠癌风险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20万名美国青少年进行超过20年的随访后发现,成年早期的高酒精摄入量与更高的结直肠癌风险相关,这种关联在不吸烟或极少吸烟者中更为明显。
饮酒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中山大学:CMTM6及PD-L1共表达结直肠癌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后有更好的预后
CMTM6是PD-L1的调控因子,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可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山大学的刘然义团队在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纳入156名接受辅助化疗及77名未接受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肿瘤组织中的CMTM6及PD-L1的高表达与更多的淋巴细胞肿瘤浸润及更好的预后相关。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CMTM6
PD-L1
结直肠癌
Nature 子刊:产colibactin的大肠杆菌可促进结肠类器官基因组畸变
在结直肠癌(CRC)小鼠模型中,产生colibactin的pks+大肠杆菌诱导DNA双链断裂、突变,并促进肿瘤的发展。目前尚不清楚健康的原代结肠上皮细胞是否对感染有同样的反应。Nature Communications最近发表的研究,利用小鼠结肠类器官,证明了pks+大肠杆菌可以在体外促进结肠类器官的恶性转化,强调了复制数变异与驱动结肠癌早期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结直肠癌
colibactin
pks+大肠杆菌
染色体畸变
类器官
法尼醇X受体(FXR)
Nature Reviews:FXR在代谢疾病和胃肠/肝癌中的作用(综述)
法尼醇X受体(FXR)是一种胆汁酸(BA)受体,被特定BA代谢物激活后发挥转录因子作用,参与调控BA的合成和肠肝循环,影响机体的糖脂代谢,在结直肠癌和肝癌等癌症中也有潜在作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综述文章,总结了FXR在代谢性疾病以及结直肠癌和肝细胞癌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潜在的靶向药物进行了探讨。
法尼醇X受体(FXR)
代谢疾病
结直肠癌
肝癌
胆汁酸
瘤内菌群
于君团队:肿瘤内的菌群是不均一的,且与大肠癌变相关
结直肠癌(CRC)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具核梭杆菌等细菌可促进CRC的发生发展。然而,肿瘤内的菌群组成和特征及其与CRC进展的关系尚不清楚。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近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重要研究,首次揭示了结直肠腺瘤和CRC中的肿瘤内菌群异质性,及其与CRC进展和CRC相关基因突变的关系。这些发现为研究肠道菌群在CRC中的作用和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瘤内菌群
结直肠癌
异质性
结直肠癌
中山大学:新型结直肠癌诊断标志物的鉴定
tRNA来源的小RNA(tDR)在人体组织(包括血液及尿液)中广泛分布,在癌症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山大学的王红胜团队、Jiexin Li团队与中山大学附属六院的刘焕亮团队在Genom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一种特定的tDR——5′-tRF-GlyGCC的表达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浆、结直肠癌细胞系及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均显著升高。单独的5′-tRF-GlyGCC,或结合5′-tRF-GlyGCC与癌胚抗原,可准确区分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该研究结果提示,5′-tRF-GlyGCC或可作为结直肠癌诊断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结直肠癌
诊断标志物
研究论文
5′-tRF-GlyGCC
tRNA
结直肠癌筛查
45岁开始接受结肠镜检查,可能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对比了在45-49岁及50-54岁期间接受或未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参与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发现在这两个年龄段期间接受结肠镜检查均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降低显著相关。
结直肠癌筛查
研究论文
结直肠癌
结肠镜检查
回顾性队列研究
结直肠癌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团队:揭示EMT癌细胞和M2亚型TAM互作的新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EMT)被报道参与肿瘤细胞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之间的相互作用,且EMT的结直肠癌(CRC)细胞促进TAM的M2极化,但具体的机制如何还不清楚。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熊斌和Wang Shuyi合作在Molecular Therapy发表文章,EMT-CRC产生高表达miR-106b的外泌体,直接传递给巨噬细胞,导致巨噬细胞miR-106b升高,激活PI3Kγ/AKT/mTOR信号,促进M2的极化,从而促进肿瘤进展。揭示了CRC进展的新机制,为预防CRC转移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结直肠癌
外泌体
miR-106b
上皮间质转化
环状RNA
湘雅三医院:一文读懂结直肠癌中的环状RNA(综述)
环状RNA是非编码RNA中的一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状RNA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的林昌伟团队与李小荣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环状RNA在体内生物合成及降解途径、环状RNA的分类及功能,重点概述了环状RNA在结直肠癌中的异常表达及潜在功能,最后讨论了环状RNA作为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标志物或治疗靶点的可能。
环状RNA
综述
结直肠癌
阿司匹林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可降低确诊后的大肠癌死亡率
阿司匹林使用可能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但阿司匹林及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与结直肠癌死亡率的关联尚未明确。JNCI-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5000名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多年随访后发现,确诊前即开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与患者的结直肠癌死亡率降低显著相关。而在确诊后才开始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结直肠癌死亡率也出现了显著的降低。
阿司匹林
结直肠癌
非甾体类抗炎药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阿司匹林
坚持服用阿司匹林10年以上,或可预防大肠癌
JNCI-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超过12万名受试者进行多年随访后发现,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与结直肠癌风险降低相关,但这种益处需要至少6-10年的时间才得以显现,且与服用的剂量相关。而服用超过10年的时间,即使是低剂量的阿司匹林也对预防结直肠癌有益。
阿司匹林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直肠癌筛查
大肠癌粪便筛查发现异常后,应尽早做肠镜!
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分析了超过20万名接受结直肠癌粪便筛查后发现异常的患者,发现相比于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查(粪便筛查异常后1-3个月内)的患者,在粪便筛查异常1年之后才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结直肠癌发病及死亡风险均显著升高。
结直肠癌筛查
研究论文
结直肠癌
结肠镜检查
粪便免疫化学检测
结直肠癌
健康生活方式+内镜筛查,可大幅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PLoS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12万名美国人进行近30年的随访后发现,接受内镜筛查可分别降低32%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及34%的结直肠癌死亡率,而内镜筛查+健康生活方式可分别降低61%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及55%的结直肠癌死亡率。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生活方式
内镜筛查
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直肠癌
Nature子刊:大肠癌中CpG岛异常甲基化的成因
CpG岛的DNA甲基化修饰的异常增加在结直肠癌中经常被观察到,其可能抑制肿瘤抑制因子如MLH1的表达。目前的假说是,新的DNA甲基转移酶以序列特异性的方式靶向这些CpG岛,但还没有得到验证。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结直肠癌中,全新的DNA甲基转移酶被招募到H3K36me3标记的CpG岛,进而导致CpG岛DNA甲基化修饰异常增加。
结直肠癌
CpG岛甲基化
全新DNA甲基转移酶
结直肠癌
早发性大肠癌有哪些风险因素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20项研究的数据进行总结后发现,早发性结直肠癌的非遗传风险因素包括:直系亲属的结直肠癌病史、高脂血症、肥胖及饮酒。
结直肠癌
荟萃分析
早发性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筛查
肠镜检查发现低风险腺瘤后该怎么办?
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12项研究(共涉及超过50万人)的数据进行总结后发现,在结肠镜检查中发现低风险腺瘤的患者,其结直肠癌发病率仅略高于未检测到腺瘤的患者,而结直肠癌相关死亡率无明显变化。另外,对于检测到高风险腺瘤的患者,其结直肠癌发病率及相关死亡率均明显升高。该研究结果提示,检测到低风险腺瘤后的随访措施应与未检测到腺瘤者相同。
结直肠癌筛查
结肠镜检查
荟萃分析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Cell子刊:细菌感知器Nod1或促进结直肠癌变
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开创性研究表明,细菌肽聚糖衍生的胞壁酰肽(MPs)可以发挥刺激或免疫抑制功能,这部分取决于暴露的时长。Cell Report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细菌感知器Nod1通过检测细菌产物进行激活,从而调节髓系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促进结直肠癌的肿瘤进展。
结直肠癌
髓系细胞
Nod1
细菌感知
结直肠癌
郑大一附院:大肠癌细胞外泌体促进Th17细胞分化
肿瘤微环境的Th17在结直肠癌(CRC)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Hongchao Zhao近期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上发表文章,发现CRC细胞通过外泌体向CD4+ T细胞传递lncRNA CRDE-h,CRDE-h通过抑制E3连接酶介导的RORγt的泛素化和降解,从而促进Th17的分化,促进CRC进展。扩展了我们对于CRC中Th17细胞分化的认知。
结直肠癌
外泌体
LncRNAs
Th17分化
结直肠癌筛查
FIT筛查可显著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
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500万名接受粪便免疫化学检验(FIT)筛查的台湾受试者进行多年随访后发现,FIT可显著降低34%的进展期结直肠癌发病率及40%的结直肠癌死亡率,对远端结直肠癌的效果尤为明显。
结直肠癌筛查
研究论文
粪便免疫化学测试(FIT)
前瞻性队列研究
结直肠癌
吃辣
多吃辣可能降低食管癌风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对超过50万名中国成年人进行10年随访后发现,吃辣频率越高,食管癌风险越低,且这种关联在不抽烟喝酒者中更为明显。另外,吃辣与胃癌及结直肠癌风险也有较弱的负相关,关联性在直肠癌中更强。
吃辣
研究论文
胃肠道癌症
食管癌
胃癌
转移性结直肠癌
大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预后分析
JNCI-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505名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51个月,71.5%的患者复发,而腹膜复发与更差的预后相关。
转移性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腹膜转移
研究论文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大肠癌患者或对新冠病毒更易感
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岳金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吴世凯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Qinyong Hu合作在npj Precision Oncology发表文章,通过分析SARS-CoV-2感染的重要受体蛋白ACE2和TMPSS2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发现结直肠癌患者可能更容易被SARS-CoV-2感染,更多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结直肠癌
COVID-19
ACE2
TMPRSS2
结直肠癌
JAMA子刊:阿司匹林能否预防老年人大肠癌?与何时开始服用有关
有研究表明,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助于降低中年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然而,2018年NEJM发表的一项大型RCT发现,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并不能降低老年人的癌症死亡风险(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50389336)。那么阿司匹林到底能不能帮助老年人预防大肠癌呢?JAMA Onc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对老年人大肠癌的预防作用可能与何时开始服用有关。
结直肠癌
阿司匹林
老年人
前瞻性队列研究
科罗索酸
中国药科大学:科罗索酸抑制HER2/HER3异源二聚体以抑制结直肠癌
HER2与HER3介导肿瘤细胞的分化、增殖与迁移,肿瘤中的HER2及HER3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直接相关。科罗索酸是一种五环三萜类天然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抗癌活性。中国药科大学的杨杰团队在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科罗索酸可通过抑制HER2/HER3的异源二聚体形成,并下调HER2/HER3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线粒体分裂,在结直肠癌细胞系及小鼠模型中起到抗癌作用。
科罗索酸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HER2/HER3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靶向PI3K驱动的HER2,或能杀死大肠癌干细胞
癌症干细胞是肿瘤扩散和复发的重要原因。Gut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结直肠癌干细胞中高表达HER2,同时伴随着PI3K/AKT通路的激活。单独靶向PI3K可杀死肝脏定植的CR-CSCs,但同时抑制PI3K、HER2和MEK才是诱导anti-EGFR治疗耐药肿瘤消退的必要条件。研究或为设计佐剂和转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结直肠癌
癌症干细胞
PI3K/Akt pathway
结直肠癌
饮食炎症指数与结直肠癌复发或全因死亡没有相关性
饮食的炎症指数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死亡率有关。然而,它是否与结直肠癌的复发有关尚不清楚。Clinical Nutrition近期发表的文章,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随访研究和饮食炎症潜力的研究,发现饮食炎症指数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复发或全因死亡率没有相关性。
结直肠癌
癌症复发
饮食炎症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