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3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GUT2022
更多
会议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小鼠
文章数:202篇
双酚A
国内团队:孕期双酚A暴露引起雌性后代“早熟”的关键窗口期
孕期双酚A暴露对后代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已见报道,但是其关键窗口期并不清楚。本研究借助动物模型,发现了孕期双酚A暴露的关键窗口期或许是孕早期和孕中期,并且发现了其中潜在的机制是增加下丘脑中Eed基因的表达和甲基化水平。
双酚A
研究论文
早熟
性成熟
小鼠
肠-乳腺轴
付云贺等Microbiome:“肠源性乳腺炎”的新机制
吉林大学张乃生教授和付云贺教授团队在Microbiome发表乳腺炎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基于团队的前期研究结果(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82594566)(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39752837)(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52558703)(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88998250),推测乳腺炎的发生除了与传统认为的外界病原感染有关外,尚存在内源性致病途径,并提出“肠源性乳腺炎”这一病理学概念。本研究通过奶牛乳腺炎病例,聚焦奶牛瘤胃微生物,发现瘤胃菌群紊乱可通过引起低度内毒素血症,损害机体抗炎酶活性,从而诱发系统性炎症和乳腺炎。本研究再次佐证课题组之前提出的“肠源性乳腺炎”这一病理学假设,并表明肠道菌群紊乱诱导的内毒素血症是诱导乳腺炎发生关键因素,这为深入认识和破解乳腺炎发病机制,以及靶向“肠-乳轴”防治乳腺炎提供了理论指导。
肠-乳腺轴
乳腺炎
瘤胃菌群
肠道菌群
低度内毒素血症
免疫衰老
抑制mTOR通路,而非饮食限制,或可改善小鼠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机体衰老过程中伴随着免疫系统的衰老。饮食限制和mTOR抑制可以延长模式生物寿命,但二者是否对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益还缺少充足研究。近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究人员在GeoScience发表荟萃分析,总结已发表的小鼠病原体感染相关研究,发现雷帕霉素给药有助于提高感染后小鼠的生存率,饮食限制则相反,提示抑制mTOR通路或有助于改善免疫系统功能。
免疫衰老
荟萃分析
饮食限制
雷帕霉素
抗感染
拟杆菌
一种拟杆菌或能改善肥胖,帮助恢复肠道有益菌Akk菌
肥胖是现代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一个显著特征是全身性的慢性炎症,胰岛素的抵抗等,这些特征主要的原因是肠道菌群的失调使得肠屏障功能的紊乱。粪菌移植以及与同笼饲养的实验证实肠道菌群中拟杆菌在抑制机体肥胖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其发挥功能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与其他菌的互作和协同。但目前对于这一方面的证据还不充分。近期一篇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工作特异性探究了从人群和小鼠上分离得到的拟杆菌SUNG40005(Bvul)对肥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Bvul与有益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菌)的互作关系在肥胖的情况下被打破了。高脂饮食(HFD)小鼠中,给予Bvul可以有效抑制其肥胖的表型。机制上,Bvul利用黏蛋白产生的代谢产物N-乙酰葡萄糖胺是Akk菌恢复的动因。这些研究结果为肠道中特定菌群互作协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拟杆菌
阿克曼菌
菌群互作关系
N-乙酰葡萄糖胺
肥胖
合成菌群
Cell子刊:合成定制小鼠肠道菌群或可实现
大量未知的微生物基因及其分类限制了肠道菌群的研究,而通过培养肠道微生物有助于其分子和实验研究。近日,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的这篇文章,发现小鼠肠道培养的细菌具有分类学和功能多样性,并利用miBC菌株对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进行模块化功能研究的概念验证实验,发现某些细菌在调节宿主免疫反应中具有直接作用,并为研究特异性的小鼠肠道细菌合成菌群 (SYN) 开辟了途径。
合成菌群
肠道菌群
小鼠
寿命
Science:解析长寿的遗传学因素
衰老是一种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的分子、细胞和机体内稳态随时间依赖性下降的过程。近年来,尽管在确定衰老途径和延长寿命的药物方面取得了进展,但研究人员对遗传、性别和环境在衰老和寿命决定中的相互作用仍缺乏足够的理解。近日,瑞士洛桑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研究人员在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观察3276只基因多样化的小鼠,发现了影响小鼠寿命的几个染色体区域。此外,有些基因效应在雄性和雌性间不同,其中部分基因效应仅在老年鼠中可检测到。进一步通过UK Biobank数据,发现在人类童年期长得更快的人寿命更短,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成年后的体重指数(BMI)更高。这些发现支持了早期生长速度影响寿命的观点。总之,该研究表明基因对寿命的影响取决于性别和年龄,值得关注。
寿命
长寿基因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遗传效应
益生菌
益生菌可能改善睡眠呼吸暂停的血管功能障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以间歇性缺氧(IH)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并与内皮功能障碍和冠状动脉疾病(CAD)相关。OSA可导致肠道微生物组(GM)多样性和组成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可能导致OSA相关疾病的发生。近期发表于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的一项动物研究表明,慢性IH诱导的GM改变是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典型心血管紊乱的基础之一,而益生菌可作为睡眠呼吸暂停的辅助治疗,有可能减轻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益生菌
心血管
VSL#3
睡眠呼吸暂停
小鼠
IL-33
PNAS:白介素33或是妊娠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
本研究通过系列的细胞/动物实验,证明IL-33在妊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现IL-33缺陷母鼠的早期妊娠损伤与子宫淋巴细胞的2型细胞因子反应受损,以及子宫微环境中精氨酸酶-1+巨噬细胞的减少均有关。产生IL-33的非免疫细胞和ST2+免疫细胞之间的串扰,可能是影响小鼠妊娠进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IL-33
研究论文
小鼠
母胎界面
妊娠
三氯生
环境污染物或通过母乳影响儿童健康
新生儿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引起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母乳中经常检出的三氯生物质可通过母乳到达婴儿体内,并引起肝脏的病变。本研究为环境污染物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范式。同时,对母乳中相关污染物的安全限值,可能需要更新新的认识。
三氯生
研究论文
小鼠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
食物获取
青少年时期的“安全感”或对男孩有更大的影响
本研究通过小鼠模型干预,发现在青少年时期的食物获得“不安全感”会给雄性小鼠带来长远的行为、认知、决策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也提示,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守护健康的重要基石。
食物获取
研究论文
小鼠
认知行为发育
肠绒毛血管
Nature子刊:肠绒毛区特殊血管结构维持的机制
小肠中经肠吸收细胞吸取的营养物质需要进入血液从而向全身输送。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对吸收营养物质的运输,小肠绒毛处的毛细血管表现出一种典型的特殊结构特征,即在面向肠上皮的血管内皮细胞会有很多的开孔以适合营养物质进入血管,但是面向间质的血管内皮细胞却保持与其他位置的血管内皮细胞一样,不具有开孔的机构。对于这种特殊血管内皮结构维持的机制一直以来并不清楚。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工作发现,在肠绒毛尖端的表达Lgr5和ADAMTS18的特洛细胞对于维持上述肠绒毛处血管内皮细胞的特征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表达的ADMATS18可以有效抑制纤连蛋白的聚集,从而限制了面向绒毛顶端的血管内皮细胞的VEGF促进的对内皮细胞打孔的作用。该研究对于深刻认识肠绒毛血管结构特征的维持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肠绒毛血管
血管内皮细胞极化
血管内皮细胞开孔
肠绒毛尖端特洛细胞(VTT)
Lgr5+
结直肠癌
于君团队:靶向METTL3,或能增强大肠癌免疫治疗
m6A甲基化是最普遍的RNA修饰,也是结直肠癌(CRC)中的重要表观转录组学机制。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多个小鼠模型,揭示了METTL3(催化RNA的m6A甲基化修饰的关键酶)在促进CRC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作用,表明METTL3通过m6A-BHLHE41-CXCL1/CXCR2轴促进髓系抑制细胞的积累,从而促进CRC生长。该研究进一步显示,靶向METTL3或是增强大肠癌免疫治疗的新思路。
结直肠癌
m6A甲基化
癌症免疫治疗
抗肿瘤免疫
髓系抑制细胞
进食
进食激活肠道脂自噬
包括脂自噬在内的溶酶体介导宏自噬在维持机体能量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营养因素在自噬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表现在通过AMPK等营养感应因子的应急的调控,还表现在长效化的针对自噬相关基因转录的调控。通常我们认为在节食会迅速激活自噬从而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但是,近期一篇发表在EMBO Journal上的研究发现,进食也会通过FGF15/19-SHP-TFEB的信号转导轴激活肠脂自噬,从而调控肠道中甘油三酯(TG)的水平,调控机体脂质代谢的稳态。这一研究成果增加了人们对自噬在调控能量稳态的认识,为深入了解自噬和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食
肠脂自噬
FGF15/19-SHP-TFEB
TG
Apo48B
致病菌
浙大团队:深海细菌可入侵肠道菌群,危害小鼠健康
深海有许多细菌,它们在深海沉积物的生物量中占主导地位。一些深海细菌可能具有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来损害哺乳动物健康的能力,是潜在的病原体。浙江大学章晓波与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评估了深海细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些深海细菌可以入侵小鼠肠道菌群,对小鼠健康有不良影响,提示深海是潜在致病菌的重要来源。
致病菌
深海微生物
肠道菌群
病原菌入侵
小鼠
促癌细菌
产毒素的艰难梭菌,可在小鼠中促结肠肿瘤
结直肠癌(CRC)的病因包括致癌细菌等多种因素。确定肠道菌群在CRC中的复杂作用、发现新的促瘤微生物,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治疗CRC。Cancer Discovery近期发表的这项研究,利用人类CRC标本、细菌分离培养、小鼠实验和测序等方法,首次证明肠道病原菌艰难梭菌产毒菌株的慢性感染,是诱发CRC的潜在因素。
促癌细菌
结直肠癌
艰难梭菌
细菌毒素
肠道菌群
年龄
基于粪便菌群预测小鼠年龄
肠道菌群的组成随宿主年龄而改变。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的这项研究,对C57BL/6J雄性小鼠成年后的粪便菌群变化进行了2年的纵向分析,揭示了不同生命阶段的菌群变化特征,基于菌群组成建立预测小鼠年龄的模型,其准确性受小鼠饮食的影响,在预测用相同饲料喂养的小鼠年龄时有较好的准确性。
年龄
肠道菌群
小鼠
卷曲乳酸杆菌
陈廷涛团队:卷曲乳杆菌有望预防宫腔粘连
南昌大学陈廷涛研究团队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阴道给予工程卷曲乳酸杆菌(携带pMG36e质粒),在预防宫内手术后的宫腔粘连具有积极作用。外源性CXCL12可通过募集免疫细胞促进组织再生修复,但其对子宫内膜再生修复的作用是首次报道。本研究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卷曲乳酸杆菌
研究论文
小鼠
宫腔粘连
自身免疫性肝炎
Cell子刊:肝脏菌群失调引发Tet2缺陷小鼠的自身免疫性肝炎
产IFNγ的CD8 T细胞(Tc1)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中起重要介导作用,但什么因素导致了Tc1的过度活化尚不清楚。Cell Host and Microbe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由缺乏Tet2(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2)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小鼠模型中,肝脏内的产芳香烃受体(AhR)配体的细菌增多(如某些乳杆菌物种),这促进了AhR配体介导的Tc1细胞分化和活化,从而驱动了AIH的发生。
自身免疫性肝炎
肝脏菌群
罗伊氏乳杆菌
芳香烃受体配体
小鼠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国内团队:小鼠脂肪肝进展过程中的肠道菌群变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兰娟院士和李波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研究,通过16S rRNA测序研究了小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肠道菌群变化,表明肠道菌群或能用于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无创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肠道菌群
小鼠
心血管
上海大学:运动改善心肌梗死,肠道菌群发挥什么作用?
运动有助于心肌梗死(MI)后的心脏康复,上海大学肖俊杰团队近期在Microbiome发表研究,探索了肠道菌群在其中的作用,并鉴定出有潜在保护作用的肠菌代谢物。
心血管
运动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肠道菌群
心肌梗死
肠-肺轴
精氨酸重塑肠道菌群,改善对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肺部免疫防御
肠-肺轴的发现为治疗肺部疾病打开了新思路,Gut Microbes发表的这项研究探索了对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有免疫保护作用的肠菌和代谢物。
肠-肺轴
精氨酸
肠道菌群
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
小鼠
热量限制
国内团队Cell子刊:少吃延长小鼠寿命,饥饿信号或是关键?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John R. Speakman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热量限制和热量稀释两种减少热量摄入的饮食干预方法对小鼠生理、行为和下丘脑基因表达的影响差异,提示饥饿信号可能是热量限制延寿作用的一个关键介导因素。
热量限制
热量稀释饮食
小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国内团队:维持铁稳态或可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致病性T细胞异常扩增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会辅助B细胞活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铁是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会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但铁离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赵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陆前进及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发表最新研究,发现铁离子的过载会通过调节DNA去甲基化,促进致病性T细胞(Tfh细胞扩增)异常分化,进而加重狼疮小鼠疾病进展。总之,该研究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体液免疫中作用的认识,通过临床补铁治疗患有缺铁性贫血的SLE患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铁离子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动物实验
镉解毒
iMeta:国内团队发现甘草调节肠道菌群代谢,促进镉解毒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李小方组等多团队合作在iMeta在线发表题为“Dietary licorice enhances in vivo cadmium detoxification and modulates gut microbial metabolism in mice”的研究文章。该文章从广泛的中草药中筛选出可以解镉毒的膳食材料,首次提出膳食干预可以解决大规模镉中毒问题,发现膳食甘草明显改善了镉胁迫下小鼠的健康。
镉解毒
肠道代谢组学
肠道菌群
甘草
肝脏
粘膜免疫
Cell子刊:两种免疫细胞有序分工,保护肠道抵御细菌感染
IL-22有助于屏障部位的宿主保护,可由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产生。Immunit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分泌IL-22的天然淋巴细胞(ILCs)和T细胞通过不同的肠上皮细胞激活模式,从而在早期和晚期保护肠粘膜:IL-22+ ILCs的作用仅限于表面的IEC,限制早期细菌定植,而招募到固有层的IL-22+ CD4 T细胞则靶向隐窝的肠上皮细胞,以抑制细菌向结肠隐窝的扩散。
粘膜免疫
IL-22
细菌感染
T细胞
天然淋巴细胞
肠道-脂肪轴
国内外合作Nature子刊:肠道AMPK如何“喊话”脂肪组织,调节代谢?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一种营养传感器,对于维持细胞能量稳态至关重要,也是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重要靶点。AMPK在调控肝脏、大脑、脂肪组织和骨骼肌代谢中的功能已得到充分研究,相关研究也证实AMPK的激动剂二甲双胍及中药活性物质可有效改善糖脂代谢,但关于肠道中AMPK的功能尚未明确。近期,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学中心黄文栋与上海中医药大学杨莉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文章,发现肠道AMPK通过调控抗微生物肽的表达来塑造肠道菌群,影响丙酮醛(甲基乙二醛)等菌群代谢产物的水平,从而远程调控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功能,进而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和葡萄糖稳态。这一机制可能一定程度上介导了二甲双胍的抗糖尿病作用。这些发现也可为中药活性成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提供新的靶点和方向。
肠道-脂肪轴
棕色脂肪组织
脂肪产热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刘克玄+李偲:鼠乳杆菌或有助于预防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道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临床上常见且严重的一种损伤,死亡率高,不同个体对肠道I/R损伤有不同的敏感性。肠道菌群是影响肠道I/R损伤的一个潜在关键因素,但菌群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个体对肠道I/R的敏感性尚不清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刘克玄和李偲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Microbiome发表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影响肠道I/R的术后结局,鼠乳杆菌可通过TLR2信号促进巨噬细胞释放IL-10,从而帮助减轻肠道I/R损伤。这些发现揭示了肠道I/R损伤的一种新机制,表明靶向肠道菌群或是预防肠道I/R损伤的有效手段。
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肠道菌群
鼠乳杆菌
巨噬细胞
Toll样受体2
肠-脑轴
Cell子刊:肠道噬菌体可影响大脑功能
肠道微生物组参与影响认知功能,但肠道病毒组(主要由有尾噬菌体目和微小噬菌体科的噬菌体组成)在其中的作用尚待挖掘。Cell Host and Microbe最新发表的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新进展,通过人群队列分析以及小鼠和果蝇实验表明,肠道噬菌体在菌群-脑轴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肠-脑轴
噬菌体
肠道病毒组
认知
记忆
胰岛炎症
Nature子刊:肥胖导致微生物DNA在胰岛积累触发胰岛炎症
肥胖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之一,其一个重要特征是导致包括脂肪组织、肝脏、胰脏等很多组织发生慢性炎症。已有证据显示肥胖和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中都具有胰岛慢性炎症的情况,但是肥胖导致胰岛慢性炎症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显示,胰岛的Vsig4+巨噬细胞在肥胖介导的胰岛慢性炎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保护作用。研究显示,肥胖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以及肠屏障的损伤,使得肠道菌群分泌的携带有肠道菌DNA的胞外囊泡(mEV)可以透过肠屏障到达内脏系统。肥胖和长期高脂饮食导致胰岛Vsig4+巨噬细胞的减少,使得该类型巨噬细胞对mEV的清除能力下降。mEV进入β细胞,积累了大量的细菌DNA,通过cGAS/STING通路促进了胰岛慢性炎症的发生。这一研究成果为肥胖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胰岛炎症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胞外囊泡(mEV)
胰岛β细胞
肠道菌DNA富集
早期干预
天津总医院:早期定植LGG可缓解小鼠子代成年期焦虑样行为
新生儿期是大脑和肠道发育的关键时期,研究已经证明肠道和大脑是一个存在多种交流途径的双向系统。微生物-肠-脑轴被认为是焦虑等精神疾病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肠道菌群的早期干预对于预防焦虑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医科大学曹海龙团队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LGG在小鼠生命早期的定植可保护肠道屏障,显著增加Akkermansia和Bifidobacteria等有益菌属丰度,并改变肠道-大脑连接,进而缓解其成年期的焦虑样行为。总之,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焦虑预防策略,对于研究肠脑轴、开发缓解压力和焦虑的调整手段具有参考价值。
早期干预
鼠李糖乳杆菌LGG
研究论文
肠道菌群靶向调控
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