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研究院
日报
演讲
2021肠道大会
产业
智库
原创
演播室
奖学金
会议
更多
下载
周刊
学术
关于我们
研究院动态
公众号
热心肠先生
肠道产业
热心肠研究院
(热心肠日报)
登录
编辑部
个人中心
注销
首页
发现
母婴之声
关于编辑部
关于日报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肠道菌群
文章数:1313篇
艰难梭菌感染
Nature子刊:预测艰难梭菌感染的菌群标志物
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发表2篇背靠背研究,对欧洲多中心的ANTICIPATE队列研究的患者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了可预测抗生素治疗后发生艰难梭菌感染(CDI)的预测标志物,具有临床应用潜力。本研究对其中945名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报道了或能预测抗生素相关CDI的菌群标志物。
艰难梭菌感染
预测标志物
肠道菌群
抗生素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Nature子刊:肠道梭菌产生脂肪酰胺,或能调节人体生理
人体能通过产生内源性的脂肪酰胺(FAA)信号分子来调节生理过程,细菌也能合成FAA和其类似物。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对人肠道微生物组进行挖掘,结合体外实验,发现一些梭菌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样通路,能利用饮食等来源中常见的底物合成多种FAA。这些FAA能与人类的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互作,或参与对人体生理的调控。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脂肪酰胺
肠道菌群
G蛋白偶联受体
梭菌
菌群导向性食物
Gordon团队再发NEJM:靶向菌群改善儿童营养不良
Jeffrey Gordon团队近年来在用菌群导向性食物(microbiota-directed food)治疗儿童营养不良方面进行了持续的深入研究(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35071826)。他们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最新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辅食,为期3个月的菌群导向性辅食干预能更好的改善中度急性营养不良患儿的体重增长和与骨生长、神经发育和炎症相关的血浆蛋白质水平,对肠道菌群群的“修复”作用也更完整。该研究为靶向菌群以改善儿童营养不良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性证据,也为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菌群导向性食物
随机对照试验
儿童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
肠道菌群
肠干细胞
Cell子刊:NOX1调控结肠干细胞增殖
结肠上皮是机体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位点,其再生是由一些快速循环的结肠干细胞(CSC)完成。CSC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受生长因子和细菌的调控。然而,如何连接不同的调控输入(如细菌和生长因子),以维持CSC稳态,目前尚不清楚。Cell Report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ROS产生酶NOX1在增殖的CSC中限制性高表达,促进自我更新。NOX1依赖性ROS氧化EGFR的半胱氨酸,增强其活性,刺激增殖。肠道菌群通过TLR信号增强NOX1表达,以维持结肠内稳态。即NOX1-EGFR-TLR是维持结肠稳态的关键氧化还原信号节点,促进休眠-增殖转变,并对微生物组作出反应以维持结肠内稳态。
肠干细胞
NOX1
增殖
肠道菌群
儿童自闭症
兄弟姊妹对照研究再揭示自闭症与肠道菌群关联
虽然大量的研究提示儿童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关联,但是在人群中这种联系很难被重复,潜在的原因可能是人体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过于复杂。本研究利用兄弟姊妹作为对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诸多混杂因素,为揭示自闭症和肠道菌群关联增添了新的证据。
儿童自闭症
研究论文
儿童
肠道菌群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自闭症谱系障碍
自闭症患者肠道菌群改变受采样地点的影响
虽然诸多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在自闭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不同的研究之间得到的结论往往不一致。本研究通过纵向分析发现,在不同采样地点采集的自闭症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差异,提示纵向的研究在该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闭症谱系障碍
研究论文
肠道菌群
地区差异
纵向设计
纳米孔测序
Nature子刊:房刚团队报道检测细菌DNA甲基化的新方法,助力菌群研究
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房刚课题组在Nature Methods发表文章,从各种各样的细菌物种中生成了一个训练数据集,并开发了一种名nanodisco(https://github.com/fanglab/nanodisco)的新方法,利用纳米孔测序同时检测多种细菌DNA甲基化基序,并利用细菌DNA甲基化多样性增强菌群分析分辨率。
纳米孔测序
DNA甲基化
PacBio测序
宏基因组组装
可移动原件
肠道健康
Lancet子刊:“肠道健康”到底意味着什么?
“肠道健康”是一个当下广受关注的话题,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一篇观点评论文章中作者提出,肠道功能对整体健康的核心作用是毋容置疑的,但亟需的是确定一个更加完善的定义;作者还探讨了目前关于饮食和菌群对肠道健康的影响的相关观点和科学证据中存在的局限性。文章短小精悍,值得一品。
肠道健康
饮食
肠道菌群
个性化膳食
菌群与癌症
Science必读综述:一文读懂菌群与癌症
肠道菌群和肿瘤内菌群如何影响癌症的发生发展和抗肿瘤免疫?在癌症的诊断、预后和治疗方面,菌群有哪些应用前景?未来的相关研究应如何开展?Science最新发表了Rob Knight主笔的重磅综述,提出了“免疫-肿瘤-菌群轴”的概念,详细探讨了菌群与癌症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干货丰富、配图精致,强烈推荐专业人士研读。
菌群与癌症
肠道菌群
肿瘤菌群
抗肿瘤免疫
双歧杆菌补充
母乳喂养的婴儿也可补充双歧杆菌
母乳喂养被认为是最佳的婴幼儿喂养方式,但是其有时候也伴随着新生儿的肠道菌群紊乱。本研究对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长期跟踪,发现对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行21天的双歧杆菌补充后,1年内其肠道菌群都能观察到改变。该研究提示益生菌补充效果的可持续性。
双歧杆菌补充
研究论文
婴儿
肠道菌群
益生菌
乳制品
郑钜圣+陈裕明:乳制品与肠道菌群和心血管代谢健康的关系
西湖大学郑钜圣和中山大学陈裕明与研究团队,近期在EBioMedicine发表队列研究,在中国人群中分析了乳制品摄入、肠道菌群和心血管代谢之间的关联,表明较多的乳制品摄入与较高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相关,且乳制品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与更好的心血管代谢风险因子状态有关,提示对于乳制品摄入不足的人群应鼓励多吃乳制品以改善肠道菌群和心血管代谢健康。
乳制品
肠道菌群
心血管代谢
队列研究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决定小鼠社交行为
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对大脑功能进行调节,改变社交行为。然而具体什么样的菌群组成对应何种社交习惯和行为并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的研究论文通过建立不同社交行为模型小鼠,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和菌群移植的方法,鉴定得到支配和顺从社交行为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并且发现不同社交行为型小鼠,具有不同脂肪组织代谢方式,以及炎症模式。
肠道菌群
社交行为
eWAT
炎症水平
研究论文
肠道损伤
石河子大学:PM2.5+高碳水饮食影响肠道菌群和代谢
PM2.5对胃肠系统有重大影响,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石河子大学的鲁建江团队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发表文章,发现PM2.5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都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当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与PM2.5互作时,肠道代谢产物可能与细胞膜的损伤有关,进而诱导肠道损伤。
肠道损伤
PM2.5
高碳水饮食
肠道菌群
代谢产物
内分泌系统
乔杰+庞艳莉:肠道菌群如何影响代谢和生殖内分泌?(综述)
近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庞艳莉与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了关于肠道菌群对生殖和代谢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的综述。越来越多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对肠道和远端器官包括内分泌和生殖系统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机制,但这一领域还有许多未知的地方,应继续探索菌群-激素介导疾病的潜在原因和机制,为疾病防治提供新策略。
内分泌系统
肠道菌群
生殖
魔芋葡甘露聚糖
西南大学:多吃魔芋或可防止便秘
西南大学钟耕团队与佐治亚大学Ronald B. Pegg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研究利用魔芋葡甘露聚糖(KGM)干预便秘小鼠,检测小鼠整个消化道(包括胃、小肠以及大肠部位)菌群变化以及便秘相关症状。研究结果显示,KGM缓解小鼠便秘及相关症状与肠道菌群有关。
魔芋葡甘露聚糖
肠道菌群
便秘
CONSTIPATION
Different gastrointestinal tract microbiota regulation
牡蛎多糖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牡蛎多糖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黏膜炎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万鹏团队研究成果。研究首先从 C. hongkongensis中提取获得CHP,并进行了结构的鉴定。建立S180肿瘤携带小鼠模型,利用CHP(150 mg/kg)进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CHP明显改善患病小鼠肠道生理状态,平衡相关代谢因子。在此过程中,小鼠的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CHP对患病小鼠的改善作用与肠道菌群有关。
牡蛎多糖
肠粘膜
肠道菌群
代谢
5-FU
芦荟多糖
国内团队:芦荟多糖可改善肠道菌群,维持肠道健康
芦荟多糖(APs)是一种芦荟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是有益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发酵可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对人体有益。但是目前人们对APs的消化和体外发酵特性尚不明确。近期江南大学的钱和团队与浙江工商大学的朱炫团队联合在Carbohydrate Polymers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的研究工作,通过应用粪便体外发酵APs发现,APs可以显著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增加有益菌,减少有害菌,提示APs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促进肠道健康。
芦荟多糖
功能食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其它(不以人、动物或细胞为对象的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
南京中医药大学:肠道菌群与更年期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S)在围绝经期加重,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肠道菌群的破坏与AS或绝经有关,但在围绝经期与AS相关的肠道菌群的具体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近期南京中医药大学卞慧敏教授和单进军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Gut Microbes发表了关于围绝经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循环脂质代谢产物关联的研究,并提示对于围绝经期补充雌激素可能对肠道细菌和脂质代谢产生有益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
绝经
肠道菌群
脂代谢
雌激素
肠-肺轴
赖信志等:或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益生菌和后生元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与呼吸道菌群存在关联,但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晰。Gut最新发表了来自台湾长庚大学赖信志和辅仁大学陆嘉真与研究团队的成果,揭示了肠道菌群与COPD疾病进展的因果关系,并鉴定、分离出能缓解COPD的肠道细菌及其活性成分,为COPD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潜在的益生菌和后生元疗法。
肠-肺轴
慢性阻塞性肺病
戈氏副拟杆菌MTS01
益生菌
后生元
肠-脑轴
Cell:宿主基因和肠道菌群如何合力造成自闭症行为?
过去,我们通常认为,影响大脑发育和功能的基因发生突变是造成行为异常的主要原因。然而,近期的微生物组研究揭示了肠-脑轴的存在,表明微生物组也可能会调控影响宿主行为。但是我们尚不清楚宿主基因和微生物组是如何共同调控复杂行为的。Mauro Costa-Mattioli团队发表的这篇研究通过共同饲养、菌群移植等多种手段证明了在自闭症小鼠模型中,社会行为由肠道菌群调控,而宿主基因影响小鼠多动表现。此外,基于前期的研究(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82755989),作者发现罗伊氏乳杆菌可以改善小鼠的社会行为缺陷,并揭示了其背后的新机制,即罗伊氏乳杆菌-四氢生物蝶呤(BH4)-宿主社交行为轴。该文提示我们未来针对自闭症等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案应综合靶向大脑和菌群,推荐仔细阅读原文。
肠-脑轴
共生总基因组
hologenome
Neurological disorders
Social behavior
马铃薯3型抗性淀粉
戴小枫团队:马铃薯抗性淀粉或能调节菌群抗肥胖
中国农业科学院戴小枫团队最新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上的文章,揭示马铃薯3型抗性淀粉通过改变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组成,特别是促进肠道生产以丙酸和乙酸为主的短链脂肪酸,从而减轻高脂饮食引发的代谢综合征。
马铃薯3型抗性淀粉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饮食性肥胖
肠-脑轴
国内团队:粪菌移植或能改善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CI)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这反过来可能加剧了神经损伤。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陈志国、李建军、于艳与研究团队近期在Microbiome发表成果,在小鼠模型中研究了粪菌移植(FMT)用于治疗SCI的潜力,表明FMT可重塑肠道菌群,通过提升短链脂肪酸水平促进抗炎作用,从而增强SCI小鼠的神经再生、改善运动机能和胃肠功能,为临床治疗SCI提供了新思路。
肠-脑轴
脊髓损伤
粪菌移植
肠道菌群
短链脂肪酸
罕见病
张抒扬+张晨虹等:罕见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中的遗传与菌群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遗传性罕见疾病,主要由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或载脂蛋白B(APOB)基因突变引起,临床表现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升高,通常在年轻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肠道菌群被认为是高脂血症的关键因素,但其在FH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北京协和医学院张抒扬和上海交通大学张晨虹与研究团队,近期在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发表研究,通过对FH家族成员进行临床筛查、全外显子组测序和宏基因组分析,鉴定出致病性的LDLR基因突变,并探索了宿主与肠道菌群互作在遗传性和非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中的潜在作用。
罕见病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宿主遗传变异
肠道菌群
肠-脑轴
刘学波+刘志刚+侯敏等:妈妈肥胖损伤孩子脑功能?补充膳食纤维或有益
生命早期“1000天”的营养健康状态,尤其是母亲的孕前和孕期健康对后代健康可造成深远影响。研究表明,母体肥胖可能增加后代的代谢疾病和认知缺陷的风险,但其生物学机制和干预方法仍待揭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学波、刘志刚和上海交通大学侯敏与研究团队,最新在Cell Metabolism发表的一项重要研究表明,母体肥胖可引起后代的认知和社交行为缺陷,这些缺陷是由后代肠道菌群的变化引起的,而给母体或后代补充膳食纤维,可通过调节后代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物短链脂肪酸来改善这些缺陷。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母体肥胖影响后代神经发育的一种“菌群-代谢物-脑轴”机制,也为改善相关认知/行为缺陷提供了潜在的干预策略。
肠-脑轴
膳食纤维
母亲肥胖
认知功能
社交行为
结肠炎
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上皮细胞缺陷小鼠的炎症反应?
肠上皮细胞内质网(ER)应激与肠道炎症有关。内质网应激是炎症的引发因素还是炎症的反应,目前还不清楚。携带Muc2基因突变导致肠道杯状细胞内质网应激的Winnie小鼠,发展出自发性结肠炎。Gut Microbes发表的研究,目的是确定肠道菌群是否对Winnie结肠炎的发展是必需的,以及蛋白质的错误折叠本身是否可以在没有肠道菌群的情况下直接引发炎症。结果表明,在微生物群缺失的情况下,上皮内固有蛋白的错误折叠通过抗炎调节因子的下调引发炎症。然而,在没有微生物的情况下,蛋白质的错误折叠仍然存在。
结肠炎
肠道菌群
上皮细胞
无菌
粘蛋白
微生物生态学
Nature子刊:基于生态学的算法,预测人肠道微生物间的互养作用
互养作用是指一种生物利用另一种生物的代谢物来生长/生存的现象。在肠道菌群中,互养作用是不同微生物间建立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研究报道了一种能预测人肠道菌群中的微生物互养作用的算法,或能为建立基于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菌群内因果互作关系的模型,提供助力。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互作
互养
机器学习
肠道菌群
益生菌
益生菌干预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可持续多久?
本研究为一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长期的随访发现,对于极早产儿通过罗伊斯乳酸杆菌进行肠道菌群干预的话,在第1个月内改变较为明显,而在2岁时两组的肠道菌群并未体现出差异。该研究为益生菌干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益生菌
极早产儿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随机双盲对照实验(RCT)
配方奶粉
国内团队:高棕榈酸酯配方奶粉或对婴儿神经发育有益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清华万科公共卫生学院联合伊利集团团队共同开展的临床试验表明,在配方奶粉中添加sn-棕榈酸酯,或可提高婴儿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丰度,并对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有益。
配方奶粉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随机双盲对照实验(RCT)
婴儿
肥胖
肠道α1-2-岩藻糖基化或参与肥胖和脂肪肝炎的病理发生
岩藻糖基转移酶2(Fut2)介导的肠道α1-2-岩藻糖基化在宿主-微生物互作中起重要作用,并与多种疾病有关,但其在肥胖和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尚不清楚。CMGH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宿主肠道的α1-2-岩藻糖基化是调控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在肥胖和脂肪型肝炎中具有重要作用。
肥胖
脂肪性肝炎
肠道菌群
α1-2-岩藻糖基化
代谢
维生素
维生素影响结肠菌群组成和活性
肠道菌群紊乱与很多疾病相关。本研究试图用维生素(A,B2,C,D和E)等缓解结肠菌群失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维生素均对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程度不一。
维生素
肠道菌群